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关于这次大范围审计的目标,媒体的解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为土地出让金这个巨额账本“翻老底”,二是为下一步的财税改革做铺垫。应当说,这两个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土地出让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去年这笔收入已经达到4万亿,这样一笔巨款到底是如何收的、如何花的,理应向民众交出一本明白账。在当下反腐败势如破竹的情况下,翻翻土地出让金这个账本,对于及时发现厕身其间的苍蝇老虎确有必要。做高成本、体外循环、侵占挪用、减免寻租,这些个乱象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不好好审计一番当然只能是一本“糊涂账”。
此前为地方政府所过度倚赖的土地财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推进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离不开财税制度改革来提供财力支撑。财税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各自事权,统筹调整与事权相协调的财权,让地方政府走向有钱办事、有意愿办事的良性循环。新的财税改革要启动,摸清地方财政家底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在所谓的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往往把卖地收入当作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重要来源,但是卖地生财之后的钱财是否真的全部用于公共支出,不审计不调查自然无从得出结论。一面是“卖地无奈论”,一面却是土地收入体外循环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审计的过程也是“挤水分”的过程。
土地出让金审计的意义,一是反腐败的意义,二是推进财税改革的意义。除此之外,它还应当具备促进基层财政透明的价值。土地出让金为什么会成为一笔说不清、道不明的巨额收入?这与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财政透明度不高有很大关系。财政预算编制粗糙,让人看不明白,这已经是预算制度方面存在的明显瑕疵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土地出让金还属于所谓“预算外收入”,那么这将意味着什么?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并不能及于预算外这一部分。在地方人大对预算监督能力原本孱弱的情况下,对于土地出让金之类的“豁免部分”就更加无权置喙了。尽管后来预算外收入的概念成为历史,但是人大代表想要真正看清土地出让金所属的政府基金收入,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次对于土地出让金的审计,不但应当挖出这个账本当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规、不合法乱象,而且应当对土地出让金监督过程中不公开、不透明的制度化弊端提出解决之道。既然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它更加不能成为财政监督的一个例外事项。无论将来财税体制如何改革,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每一笔钱财都应当列入预算,接受来自地方人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为一只有待解剖的“麻雀”,未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通过审计应当建立起全流程、全环节透明的机制。收入透明,杜绝减免寻租。支出透明,确保这笔钱财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用来建设楼堂馆所。管理透明,防止挪用或成为部门“小金库”。
土地出让金的乱象,其实也是地方财政资金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比方说,土地出让金所遵循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上也是其他部门收入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地方财政资金的实际运行中,这一原则常常被部门利益的投桃报李所架空。新近发生的新闻里,不乏“没有罚没收入,就没有钱发工资”之类的惊人说辞。制度所确立的原则,到底为何在现实执行中被弃之不顾,审计一下土地出让金账本,似乎也能找到藏匿于其间的种种窍门。按照乐观的说法,土地财政或将成为历史,但对于土地账本的审计来得也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