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密集公布的多项重要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似乎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结出硕果。从统计数据看,7月份的投资、消费、财政、融资等的增速都呈现回落之势,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持平,但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出现回暖,较为正面的是,出口出现了回升。这份成绩单显然不是监管层和市场乐于看见的。
我们注意到,前7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7%,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7月份,CPI同比上涨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2%,而6月份这个数字是12.4%。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9%,增幅比上月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进出口总值增长6.4%,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4.1%,而上月只有7.2%,大为改善,让市场略显慰藉。不过,目前外需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7月份出口呈现亮色,显然与国务院、央行、商务部支持外贸出口的政策不无关系。尽管国家发改委近日继续出台鼓励外贸出口的措施,但欧洲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德国经济景气指数创下20个月新低,并重现负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大幅度缩水6.8%,美国最近三大股指也呈现下跌预示美国经济增长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的中期前景并不乐观。
在投资方面。尽管央行给国行3年授信1万亿用于棚改,各地出台项目投资计划至少多达6万亿之巨,但财政部指出下半年财政增长业已乏力,而楼市下行趋势的确立更是让地方政府到处找抵押品。而卖地收入大幅度下降,就是在7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环比减少15%,同比减少49%。与此同时,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经成为银监会半年度会议强调的下一阶段重点防范的三大风险领域中的两大部分。在国企混改无法激发民资积极性的当下,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以及受此拖累的抵押品价格下跌,正在抽掉政府主导型投融资体制“浮桥”的最后一块木板。
在消费方面。在经济不景气、消费者理性和反腐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奢侈品和奢靡的生活方式正在得到遏制。而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下行和经济不景气程度加深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预期更是受到重大打击。能够拉动更广泛消费的小微经济和三农经济,受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制约,上半年贷款同比只多增加26亿元,没有惠及解决大多数就业的小微和三农的发展,在社保体系还很不健全的当下,以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缺乏扎实的根基。
此外,我们注意到,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存在一定的时滞,在楼市下行推动社会资金流向其他领域的情况下,过于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后遗症也会更加突出。实际上,财政部预期下半年财政增收难以持续,财政宽松政策实际已经缺乏动力,而宽松货币政策更是遭遇金融行业的集体抵制,比如7月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但社会融资规模环比却下降86%,凸显银行的惜贷情绪,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率的迅速增长不得不大量补充资本,今年以来已挂网公示发行公告文件的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总额达2134亿元,已接近2012年2240.20亿元的全年发行规模。银监会更是把风险防控从重点走向全面防控,在加强同业监管的同时,近日更是下文限制联保贷款规模,严防担保圈的风险,这对实体经济无疑是个负面消息。
7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前期微刺激政策的效果尚不稳固,尽管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时滞,但进一步的刺激政策实际上很难推出,中国经济业已陷入稳增长与防风险的两难困境,尤其是在金融业风险日渐加大的情况下,政策不论松与紧,负面影响都不可忽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如何在危机状态下勉力前行,这需要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寻求突破,并在产业升级方面寻找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