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其中二季度为7.5%,快于一季度的7.4%。经济列车在预期中运行,其中“微刺激”功不可没。“微刺激”推出的初衷就是稳增长,为GDP增速下行兜底。如今“微刺激”效果已现,不负厚望。
有道是“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如何界定“微”的边界?从国家层面来说,“微刺激”政策从定向降准、税收、棚户区改造到中西部铁路建设,再到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政策调控张弛有度。问题是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的挟持下,“微刺激”不过瘾,会不会“大干快上”?
全国总债务负担已攀升至GDP的2.5倍。据渣打银行的最新估算,截至6月底,中国总债务与GDP之比已达到251%,远高于2008年底的147%。虽说251%的债务比率低于当下美国(260%)、英国(277%)、日本(415%),比债务危机时的希腊(260%)、爱尔兰(400%)也低。但是,按新兴市场的标准衡量,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头顶上罩着债务危机的阴影总不是滋味。
上半年两次实施定向降准,给市场注入了强大的货币活力,M2增速已达14.7%,比年初制订的13%目标高出1.7个百分点。而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只升不减,偏离了调结构和去杠杆的政策导向。央行眼下的定向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虽说对实体经济有一定贡献,但在影子银行的干扰下,很难有效地保证资金流向效率。事实上有许多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外,用于金融市场套利。
当前经济压力沉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依赖投资、投资过重造成的。201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从数据上来看,投资仍然是拉动GDP的主力军。过快过度集中的投资,只能逞一时之效。期望用投资集中度高的大项目来推升经济的做法是一种短期行为,但这种做法恰恰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所仰仗的法宝。
尽管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有一定的法制约束,但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建立各种融资工具,变着法子圈钱,其债务风险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之外。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发展经济不是靠修炼地方经济的内生动力,而是以短视的眼光,以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念,靠举债刺激地方经济,往往能制造短、平、快的业绩。
资本惯于在虚拟经济中逐利。资本的贪婪性决定资本总是游走于朝花夕拾的短期空间,倏忽间赚个盆满钵盈,又绝尘而去。而中国的虚拟经济更是承接逐利资本的蓄水池,有利于资本的投机钻营。这是因为中国的虚拟经济如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的制度还不健全,资本有空可钻,也能轻松增值。所以,原本希望向实体经济“输血”的货币,一不留神,总是溜向虚拟经济。
有鉴于此,必须在坚持 “微刺激”的同时,努力进行政策的自我完善,力求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政策目标。
在“微刺激”“度”的把握上,不要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全面刺激,而要立足长远,选择重点。不能说一有压力就搞刺激,但也不意味着一点刺激也没有,在经济下行的过渡期,适当地刺激还是需要的。但是,注重中长期发展应是此轮“微刺激”的主要特征,其着眼点更加具体精准,主要是对点,而不是对面。下半年应避免微刺激升级,继续保持适度、温和、平衡的态势,在释放市场活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再次营造“投资热”。
在债务问题上,要乐观谨慎地面对债务风险。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一些局部问题仍需引起关注。尽管曾经一度引发市场恐慌的城投债,眼下柳暗花明,投资者们重拾信心。但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的判断只是基于短期评估而言,从长计议,地方债务风险的演变仍存在不确定性,局部风险仍不可小觑。房地产市场已现回落,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会有一定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在资金流向监控上,要跟踪监控两次降准后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向,适当提高人民银行针对地方法人机构制定的合意贷款规模。货币政策下一步的重点应在第三季度对整体银行系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控,注重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