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13日)公布的多项金融统计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在市场上引起不小恐慌。7月份新增贷款数量创2010年以来的新低,社会融资规模跌至69个月以来新低,广义货币M2环比较大幅度回落……经济运行急需金融襄助,货币环境却不给力,所为者何?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银行体系存贷款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忽冷忽热的老毛病在今年7月份又犯了。存贷款的季节性波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为求早放贷、早受益,贷款投放前高后低;二是季度末为重要考核时点,银行有意做高存贷款数额。为平抑季节波动,相关部门曾硬性设定贷款投放季度比例,放宽时点考核要求,这些措施虽收到一定效果,但仍无法彻底消除银行人为调节的冲动。
季末贷款冲高,一般都会带来下季度初新增贷款数量回落,半年末这一规律更为明显,所以历史上7月份一般都是信贷投放的“小月”。如果将今年6、7两月合并来看,月均新增贷款有7000亿元,仍是可以接受的水平。存款同样存在季末冲高、下季初回落的规律,今年6月份的冲高幅度又高于往年,所以7月份的存款回落相对较多。存贷比约束之下,存款回落无疑会影响信贷扩张步伐。
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下降,除了人民币贷款少增因素外,还有监管加强压缩表外融资的原因。7月份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特别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波动性较大,7月份下降4160亿元。央行有关人士透露,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历史上看,监管部门出台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如规范票据、银信合作以及商业银行理财等之后,相关业务短期内都会有一定收缩。
当然,社会融资规模扩张速度较慢,也与实体经济疲弱带来的融资需求不足有关。在资金市场上,价格基本保持平稳,7月份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为3.41%,比上月高约0.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疲软,也与其他经济运行数据相互印证。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均无抢眼表现,但此前公布的官方PMI和汇丰PMI数据却显示,经济有回暖势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信号好坏参半,不支持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
数据变化也使市场产生较大幅度波动。昨日金融统计数据公布之后,沪深两市大盘一度跳水,而当市场消化了数据背后的含义时,股指又收复失地,两市均以红盘报收。这说明低于预期的统计数据已被市场消化,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