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业应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2014-08-12    作者:项峥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日,中诚信托再爆兑付风险事件,“诚至今开2号计划”无法按照约定日期兑付。当前我国包括信托计划在内的资产管理业务兑付风险频繁发生,这虽然有实体经济周期波动因素影响,但资产管理业运营不透明、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所在。考虑到我国资产管理业务主要以跨市场交易、交叉性运作为主要特征,在实体经济运行风险加快向金融领域传导的背景下,强调资产管理业向资产管理本质回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资产管理业已具相当规模。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末,我国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计划规模达10.9万亿元,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9.5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规模达5.2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已设立的62家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9414亿元。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同时,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运作不透明、刚性兑付、风险不隔离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明显偏离了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质要求,存在较大的潜在与现实金融风险。

  一是业务运作不透明。资产管理业务属信托行为,在授权范围内金融机构代客管理与运作资金,并将有关信息及时、清晰、无误地传递给客户,是其法定义务。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为例,其运作不透明,既没有在资金募集期明确具体投资范围,也没有在随后产品存续期内进行过任何信息披露。虽然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为每只理财产品单独核算,但商业银行在理财资金来源上采取了“资金池”管理,在理财资金运用上采取了“资产池”运作,使得理财产品与对应资产并不唯一,而理财产品相关财务报表也从未定期、不定期公开披露,投资者无从了解相关业务运作收益及潜在风险。

  二是刚性兑付潜规则。刚性兑付是我国资产管理业得以迅速普及和规模急剧扩张的主要支撑。在实务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款化,而相当规模的信托公司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与理财业务相对接,成为商业银行提供表外融资的主要通道,使得刚性兑付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之外其他类型资产管理业务的“抽屉担保”。由于资产管理业务运作不透明,风险披露不充分,销售也存在误导,完全要求投资者承担资产管理业务项下的风险,理由似不充分。

  三是风险不隔离。风险隔离是资产管理业务内部,以及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自营业务之间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务中,资产管理业务与金融机构自营业务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较大,甚至还存在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与国外资产管理主要投向标准化金融工具不同,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还承担了相当规模社会融资的功能,更易遭受实体经济信用风险冲击。而资产管理业务又是典型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具备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传导特征,一定程度增加了金融市场运作的不稳定性。

  加强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已经成为监管当局的重要议题。2014年5月19日,美国财政部下属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当对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以及如何监管。近期,中国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将有助于商业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未来,在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加强金融市场“大资管”监管,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明确资产管理本质属性,将是资产管理业务规范管理的必由之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野村收购ING台湾资产管理业务
· 上半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盘点:发行量大增创新高国泰君安两产品业绩分化
· 证监会拟放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限制
·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开闸在即
· 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
 
频道精选:
· 【思想】“食品召回”应避免“打太极” 2013-06-14
· 【读书】脑科学所揭示的营销奥秘 2014-08-12
· 【财智】7月14只基金收益超10% 10只产品重配蓝筹股 2014-08-11
· 【深度】3D打印“虚火上升”恐重演光伏悲剧 2014-08-1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