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根据新制定的《实施细则》,此后审查对象不仅仅是各级党政、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而是进一步细化到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祸害一方或者不作为,是否就能悄然拍屁股走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制定的实施细则,获得了普遍赞誉,被称为“让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一枚精确制导武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该细则所呈现的诸多亮点。
以往的审计工作,大都以某个工程或者事件为目标,难以系统考核某个人的行为。而新细则首先将目标直接对准了党政主要领导以及国企负责人,将目标锁定各领域一把手,尤其是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单位的关键岗位,此外,连村级干部、社区负责人也难逃审计法眼,如此一来,必然更有威慑力和审计效果。对官员审计,除了传统的财务信息,还要审计民生改善情况、有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甚至将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也纳入审计范围,无疑更意味深长。换言之,“一把手”任职期间干了什么、怎么干的、效果如何、是否存在问题都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基于以往的审计体验,最难啃的骨头就是职责交叉、权属不清。在这种语境中,一些被审计的官员即便有问题,也可以推卸责任。而根据新细则,责任到底归谁,责任谁大谁小,由审计结果说了算,那些让规避责任的官员就很难浑水摸鱼。
更重要的是,审计与问责不会偏废。对付渎职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各大部委纷纷出面,表示愿意提供更多“火力”,不让审计结果停留于纸面上。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诺,将把公务员考核、任免、奖惩等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事务,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衔接。有业内人士建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很显然,经济责任审计不是走过场,更不是审着玩,审出了问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经济审计才有意义。
同时应看到,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秋后算账”,而是全程监控,将监督贯穿始终,这对官员也是一种保护和督促。对官员苛刻一点,像鸡蛋里挑骨头那样审计,官员承受着审计的探头和监督的眼光,才不会出事。此外,有任中审计,也有离任审计,审计不断彰显效果,离任者走得清白、继任者接得明白,显然意义深远。
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22多万人次,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他人员有258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审计的成效,也反衬出审计不断改进,力度不断增强,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挽救官员,减少损失。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给“一把手”套上笼头,官员在权力运作时会更透明、更有敬畏,在决策时会更民主、更愿意倾听民意,在签字审批时会更谨慎、更守法,甚至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时更有动力。审计并非目的,只是手段,只要为官清廉、恪尽职守,被审计只会审出好官,如果心怀鬼胎,再善于矫饰也会露出原形。权力姓公,用好手中权力,才不怕审计,不辜负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