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独立董事巴曙松的辞职报告。这意味着这位上市银行“最贵”独董每年将少收入百万元了。
根据去年10月中组部发布的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巴曙松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显然在企业兼职不符合这一规定。而他仅是众多主动辞任独立董事的知名人士之一。一段时间以来,上市公司掀起了一股独立董事的离职潮。
独董制度自2001年引入中国以来,初衷是为了制约大股东和管理层,达到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
遗憾的是,中国的独董从来都不独立,不管是从最初的遴选还是入职之后的履职过程,与大股东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有调查显示,我国上市公司90%的独立董事是由第一大股东提名的,且他们“入职”之后,履行的职责也更多的是专业知识或者技术的支持。
如果说公司看中“独董”的专业知识或者技术支持,危害还没那么明显,最多也就是“独董”异化成顾问。而不少上市公司将“政府人脉”视为公司资源,就让这一制度彻底畸形。比如,一些退休的官员“对口”进入上市公司当独董,往往就成为通过政商关系利益输送的核心链条。以此来说,中组部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的集中规范清理,是切断政商利益一部分链条的务实之举。
不过分地说,独董在当下的A股市场已沦为摆设和花瓶,他们远远没有尽到公司合规经营的“守夜人”的职责。如今,伴随着这一轮独董离职潮,或许是以最大化地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为根本指导原则,重新认识、修正并规范独董制度的一个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