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合作终于走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坚实的一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该行初始资本为500亿美元,由五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总裁由各国人选轮流担任,首任总裁来自印度。在应急储备安排中将建立1000亿美元应急基金。
经过长期和复杂的谈判,五国达成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平均出资、控制权平等的安排,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公平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挑战,可以对它们构成压力。未来如果再吸引其他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可以对西方主导的IMF等机构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这也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目前最吸引眼球的一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金砖银行目前还难以成为整个发展中世界的“世界银行”,仍然要作为多边金融机构的补充而存在。不宜用零和思维看待二者关系,应更多看到彼此功能相互补充和强化的一面。该行增加了金砖五国的融资渠道,也不一定牺牲它们与世界银行的关系。金砖开发银行不一定要对抗IMF等机构,只是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遇到问题时的选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用脚投票”的机会,就有了更多的谈判权,可以迫使IMF等加快改革,增强自身在其中的投票权和发言权。
金砖开发银行的具体职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分。根据目前披露的情况,该行的主要职能是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项目提供资金,而应急储备基金用于帮助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等紧急情况。根据去年3月《德班宣言》的构想,金砖银行主要是要解决各国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不足问题,而应急储备资金是帮助各国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强化金融安全网,增强国际收支和汇率稳定性,提高抵御金融危机能力。可以说,金砖银行主要是对应世界银行的功能,应急储备基金则是对应IMF。目前这两个职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作用,让金砖各国得到不附带苛刻条件的贷款和危机时的救援资金。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合作应继续扩宽。
各个金砖国家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目前的合作机制对所有各方都是有利的。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绝对是金砖国家中的庞然大物,金砖机制可以帮助中国承担起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同时获得相应的国际声誉。与印度等国相比,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与俄罗斯等国相比,中国遭遇大规模资本外逃、陷入国际收支困难从而需要流动性支持的几率也不高,但是总部设在上海的金砖开发银行很好地代表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对美元依赖等战略目标。
金砖开发银行可以作为五国深化合作的试验平台,帮助各国在未来走向全面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在科技、能源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在货币、汇率等政策方面的全面协调,培育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在各个国际机构中,金砖国家应共同进退,群策群力,把新兴市场国家的实力转变为对国际规则的影响力、塑造力,实现全球治理的全面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