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近期在16个城市调研发现,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机构改革不到位,暗藏隐患,存在机构冗杂、资源浪费、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各地自行开发的公积金管理系统达数百套,要想全国汇总一个数据都难。重复建设,并网困难的背后,凸显全国公积金管理缺乏顶层设计、协调规划。(7月6日《新京报》)
报道称,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只有设区市才可以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但目前全国各级公积金管理机构606个,其中设区市公积金管理中心342个,其余“违规”设立的省直、区县、行业分中心有264个。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又各自开发了几百套管理系统,每个系统动辄花费数百万到上千万元,每年还有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升级维护费用—这就是当下公积金管理的“脸谱”。
对于这张“脸谱”,很多人将其描述为“浪费惊人”。但是,如果透过“脸谱”看实质问题,却远非“浪费惊人”那么简单。众所周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属于事业单位,其没有注册资金和金融资信,却被法定为具有管理公积金的职责,从而行使金融机构的职能。显然,这是一个难得的“肥缺”,“违规”设立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人事腐败预留了空间。
此外,一些电力、煤炭、石油、铁路等行业自行设立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因其行业福利待遇水平整体偏高,单位为职工超标准缴存公积金,自设管理中心既有利于掩饰违规的超标准缴存,也有利于自定提取规则,让这种预期的高福利尽早变现。而普遍来看,各自开发动辄数百万到上千万元的管理系统,亦非仅仅财大气粗,更在于管理系统开发中的“猫腻”太多,实现利益交换的图谋简直易如反掌。
而从住房公积金的现实效用上看,一方面其早已陷入了“济富不济贫”的怪圈;另一方面,社会上非法骗提、骗贷公积金事件屡屡发生,表明尽早提取公积金成了很多人的愿望。当民众都在想方设法尽快提取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时,原本公积金“互助购房”的目标就已是名存实亡了。这种景象,离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时“高收入者不补贴、中低收入者较少补贴、最低收入者较多补贴”的初衷,越来越远。
住房公积金互助性住房保障的作用日渐弱化,而其管理层面又乱象频仍—这两方面共同依附于公积金之上,使其越来越成为富人和权贵者们的游戏,而普通民众只有“凑份子”的份。总体而言,这才是当下住房公积金的最大问题。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借鉴于新加坡,但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我国学了半天没学像,新加坡的公积金账户是个人账户。”在新加坡,公积金已从单一的养老保障储蓄功能,拓展成涵盖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投资等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所以,我们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国家层面的统一管理固然是当务之急,但从功效上逐渐淡化住房保障职能,将公积金转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也不宜再拖。延续目前的管理制度和功能定位,只会使矛盾越积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