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地方政府密集推出投资稳增长措施,总规模超1.5万亿元。虽然5月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回稳迹象更趋明显,但结构性矛盾制约致使当前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需要将适当扩大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在地方政府财力受限以及政府债务继续扩大的现实压力下,地方稳增长投资主体需尽快向民间资本转移。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受到资金面制约
投资是资本形成过程,短期内需要资金投入支撑,中长期内面临经济回报约束。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在短期内面临资金面的硬性约束;而中长期内扩大投资的经济回报并不明显,投资效率较低。受短期资金面约束和中长期经济回报较低这双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存在不可持续性。
资金面约束对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制约显著增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显著加重。2010年1-11月,我国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4%,高出中央项目增速16.2个百分点。在地方投资快速增长支撑下,2010年三、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同比增长9.6%和9.8%,全年GDP累计增长10.4%。地方投资的扩张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而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缓。2014年1-5月,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多数地区收入增幅回落。同时,随着全国楼市周期性调整持续,今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7%,将会明显影响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虽然国家积极探索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努力建设市政债券市场,但缺乏国家信用支持的地方政府债券还要受到市场购买意愿的制约,不可能无限扩大。前段时间,货币政策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总基调前提下,对部分行业和领域实施了“微刺激”,相当部分资金流向棚户区改造,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其他领域基础建设影响较小。综合来看,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规模将会受到资金面的强力制约。
地方政府投资中长期回报较低
不仅如此,当前地方政府投资中长期回报整体较低。如果将投资看作经济债务,那么中长期内实现良好的经济回报是经济债务能否到期偿还的基础。观察这些年我国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经济回报看,应该说相当部分项目未实现预期目的。一些西部地区建设的公路项目,长年没有多少车辆经过,因而无法产生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项目,不仅引发了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急剧扩张,造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且过剩产业低效重复建设问题也较为严重。河北曹妃甸发展狂热到萧条,也在侧面验证了地方投资的低效率与资源浪费问题。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乘数过低,一次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期过短。从近几年实践看,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效应期大约为3个月。这主要是因为投资项目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匹配度较低,难以实现协同效应。还有一些地方稳增长投资项目,打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旗帜,但主要还是与房地产相关联,对宏观经济长期拉动效应差。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地方政府年年依靠投资稳增长,没有其他更为有效政策措施,充分反映出地方投资效应短期性,难以在中长期内实现合理经济回报。
加大力度向民间资本开放
稳增长投资主体急需向民间资本转移。这些年民间投资未能有效启动,一方面是与宏观经济大势有关,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市场需求疲软等都会影响到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对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采取限制措施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烦琐也有密切关系。在一些过去原先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污水处理、公路建设等,民间资本进入积极性较高。一些小项目,涉及民生领域,比如城市早餐工程,只要进行合理规范,可以适度向民间放开,不仅可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而且还能扩大社会就业。还有教育与医疗领域,完全可以向民间资本加大开放力度。当前我国教育与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于少数公立学校与医疗机构,导致这些机构资源使用容易产生“寻租”问题,同时其他机构的资源使用又存在闲置。比较可行方法是加大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
截至2013年末,我国居民个人存款余额达46.65万亿元,加上近30年的财富积累,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庞大。在扩大稳增长投资时,如何将投资主体由“官”转为“民”,除了要有好的投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