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之间差异巨大,必须得政府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才能平衡起来。此前三地发展已经证明,光有市场,“京津冀一体化”就只是一个理想。
就在政府规划之外,市场在产业转移上一直没有缺席。河北很多地方政府想吸引北京企业落地,但根据专家们的观点,北京已经没有多少工业企业,北京产业的现状是服务业占优势地位,这些产业北京自然不会放,河北也不一定有能力承接。
北京的工业去了哪里?去了地租更便宜的地方。比如最近北京汽车集团就将新生产线放在河北黄骅,唐山市玉田县工业土地价格每亩不超过10万元,而北京市偏远地区也超过100万元,用地企业自然会算这笔账。
在北京工业产业转移中,最著名的当属首钢,当年有人大代表提出“保首钢,还是首都”的诘问,首钢钢铁主业转移到河北,自然是政府行政力的结果,但是首钢转移是早晚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首都环境承载力有限,更是因为首都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而钢铁业产值有限,地位没落了。
理论上讲,看不见的手将配置各种资源,缩小各地经济差距,比如现在很多沿海工业转向内地发展,许多企业家到内地投资,富士康到内地建厂就是案例之一。
但从现象上看,河北和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和两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有关。北京拢聚了全国最好的资源,这和我国政治资源高度集中、权力集中有关,河北虽然包裹北京,却不过是一个普通省份。
这种近距离有时还变得很负面,河北精英人才、资本很容易被北京所吸引。所以有“灯下黑”之说。
资源嗅着金钱的味道集中,并跟着金钱而转移。赚钱能力更强的产业,是不愿意离开北京的。
有人总抱怨北京交通拥挤造成出行成本高,但是人们并未因拥堵离去,这背后的原因是,如果在外地,想办成某件事儿需要几天,仅来回北京就需要两天,这些地方不具备北京所具备的资源。
从北京到河北去,钢筋水泥变成了乡村、田野、水塘。河北靠着这些廉价土地,发展出中国最大的钢铁产能。在唐山,公路两边的田野里建了一座座炼钢厂,靠着这些炼钢厂又建起一座座加工厂。河北更适合工业发展。
正因如此,一些企业将生产放在河北,研发和办公放在北京,这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比如注册地在河北唐山玉田的同方国芯。北京有科研、人才、教育优势,河北无法比拟,而河北的劳动力和地租优势,也是北京所不具备的。
市场一方面让工业企业转向河北,另一方面又让全国资源向北京拢聚,包括河北的资源。但这种自然而然的配置,让北京越来越堵,京津冀差距越来越大。如今,是北京要依靠河北和天津,甩掉一些脂肪的时候了。
作为市场经济的信徒,笔者很不愿意让政府的手伸出来,哪怕一点点。但是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看得见的手如果不伸出来,一体化就只能是一个梦。
看得见的手正在起作用,比如在北京汽车产业转移中,政府政策就起了很大作用,北汽在北京市找不到地。这背后就是政府调控。如今,很多地方还将汽车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北京市已经开始让汽车产业转移出去了。北京如今正在摸查企业,和河北省联合,欲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
但往根子里一想,现在政府希望转移的,不过是根据市场调节迟早要转出去的,政府不过拾了市场的牙慧而已。光靠这些还不够,治疗中国的大城市病,需要解决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还要解决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权力过大的问题——让权力去解决权力过大的问题可真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