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光大证券分析师邢庭志的一份“卖出”伊利股份的评级报告引起多方反击。笔者认为,市场出现看空报告是好事,市场应泰然处之。
针对该研报的三大看空理由,伊利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反驳,多位乳业专家及证券机构也出面“声援”伊利,认为邢庭志看空伊利的三个理由均不成立。这其中争论的专业性太强,在此不作评论。有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对谁错未来几年即可见分晓,不妨几年后再对此进行反思和评判。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份看空报告的横空出世,打破了此前券商研报的潜规则。之前券商研报习惯放卫星唱多,甚至直接成为题材炒作的火药,因此这份研报显得特立独行,值得鼓励。
券商研报的潜规则由来已久,研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基金等买方机构,而基金等大机构一般持有上市公司较多股票,看空研报会造成买方机构损失,它们自然会很不高兴。几年前,某券商房地产行业研究员由于在一些基金大举建仓地产股且股价上涨一路上涨之际,发布对房地产的看空研报,尽管后来报告被市场部分验证,但在基金的眼中她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研究员,迫于压力她甚至只好另谋他就。同时,券商研究员业绩考核与客户打分评价挂钩,很多研究机构要靠基金交易手续费提成生存,因此研究员不敢发表独立研究意见。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也希望股价高涨,以达到高价再融资或大股东高价减持的目的。可以说,市场上主要利益方都希望股价能够稳步上扬,大家都向高股价、向股市泡沫要利润要效益。发布看空报告既可能得罪基金等买方机构、也可能得罪上市公司,因此市场出现唱多研报一边倒的怪异现状。研报唱多,还顺应了当前市场扭曲的“价值观”。股市涨,不仅基金、上市公司眉笑颜开,散户、监管部门同样高兴,股价高涨就是“形势一片大好”,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看空做空被一些人视为“恶意”,欲打击之而后快。
A股市场虽然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做空机制,但总体上仍难摆脱做多赚钱“靠天吃饭”局面。比如,《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将对股票型基金仓位下限的要求由基金资产的60%提高到80%,也即应有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而按有关指引,公募基金“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持有的卖出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持有的股票总市值的20%”。也就是说,公募基金做空期指只能套保持股总市值的20%,大部分资产必须以股票做多形式赚钱。融券方面的做空机制发育更不完善,其中原因包括空方惧怕主力多头操纵风险,券商券源有限等。2013年2月转融券试点启动,但因为各种原因转融券业务基本没有怎么开展起来,目前转融券期末余额也就在2亿元左右徘徊。截至6月4日,融资融券余额为3575.5亿元,其中融券余额只有20多亿元。
股市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准确发现股票价格,如此才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而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让股市价格发现功能充分发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价格发现需要多空两方面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产生,需要完善的做空机制,需要多空双方都发出声音,一言堂只会导致股价畸形。只要研究人员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不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有效防范利益冲突,无论看多看空,都是应该允许的。当然对两类报告的监管,也应一视同仁,不宜抱双重标准,无论哪类报告违法违规,歪曲事实误导欺骗,都要予以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