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1年多的经济复苏和通胀率回升后,和多数海外人士积极的评价不同,日本国内对安倍经济学,特别是对其最核心的“异次元金融缓和”政策依旧存在着广泛的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成本巨大的政策框架实际上非常幸运的搭上了日元贬值的顺风车,而这个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欧债危机的退潮。在社会气氛逐步好转的目前,人们更多开始追问,日本央行的举措是否对改善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解,通缩状态下的经济里存在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所以需要通过刺激需求的扩大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扩张。无论是否目前的经济复苏和通胀是否真的受益于日本央行的超宽松政策,目前的日本经济在需求方的改善也是一个事实,黑田东彦自己就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日本目前GDP缺口已接近于零。现实里,服务业和建设行业等不断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不知道的人打眼一看:低通胀下的完全雇用,简直是教科书上的理想状态。
反言之,在潜在成长率并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企业设备投资和劳动力雇用的扩张都处于停滞状态,这不仅无法带动景气进一步复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求单边扩大,在日元贬值的情况下带来的就是进口增加伴随的贸易收支恶化。当然日本国内的名义物价也会上升,可是这种情况意味着国民实质生活水准的下降,空嚷单一的再通胀论也得不到支持。黑田东彦一贯强调其政策的重要性,主要是排除企业和国民已有的通缩意识。
但是在需求复苏的情形下,企业依然对增加国内投资谨而慎之,这无异于在说安倍政权和其积极的配合者日本央行的把戏实际上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同。在行动上它们依然在怀疑这种需求改善的可持续性,而安倍政府雷声大雨点小的成长战略的民众认知度也非常低。一开始就对黑田体制抱有好感的媒体最近开始把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日本央行。理由很简单,对2%的通胀目标孜孜以求的黑田不遗余力推进大规模宽松政策,而按当下日本政府推算的潜在成长率来看,日本经济最合适的通胀率不过1%左右。
在GDP缺口接近为零的情况下,以刺激需求为目的的金融政策继续扩张,不但有催动过大需求的风险也意味着政策目标不合时宜,因为现在明显需要的是如何刺激供给能力的措施。大概是意识到金融政策的界限,最近黑田东彦和岩田规久男也就是日本央行的正副总裁都开始不断的强调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把皮球踢回安倍政权。岩田长期主张的通胀目标论一直有个单纯化的模式——央行定下通胀目标,刺激民间通胀预期提升,增加消费和企业投资,现在绝口不提。黑田虽然不断表示日本央行还有很多政策手段可以使用,但实际上完全雇佣状态下的金融缓和带来的负面效应早已是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民间开始留意到起因于金融缓和的物价上扬是无法刺激供给能力扩张的,即便货币量增长也不过是名义投资收益率的上扬引发的货币错觉。实际GDP增长率停滞的情况下,通胀率上扬带动的名义GDP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完全没有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