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愈演愈烈的自贸区申报热潮被紧急叫停,并将重新审查。种种迹象显示,“自贸区热”将会逐渐降温。
地方政府对自贸区建设的痴迷,“制造”了你追我赶竞相申报的热闹场面。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6个,这还不包括广西凭祥等地申报的沿边自贸区。
对于自贸区申报中暗流涌动,决策层早有警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团代表谈到本地申建自贸区时,分管此事的国务院领导当场泼了冷水。这位领导给出的理由是:中部等内陆地区应该从实际出发,找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改革试点,这样更容易得到中央支持。但这位领导的冷水并没有浇灭安徽申建自贸区的热情,全国两会结束之后不久,安徽正式提出建设自贸区的申请。
建设自贸区的好处自不待言,可以开辟更开放的贸易区域,可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优化地方投资环境,还可以在区域发展的横向比较中获得起跑优势。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地方套取政策红利的意愿强烈,真正推进改革的意愿不足,对于自贸区的态度是“别人有的自己也得有”。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地方政府一哄而上,反映出过于功利的改革诉求,违背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初衷。与其你争我抢,不如努力发掘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吸引投资者,建立真正有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
真正具备自贸区申建条件的地方也不必争抢,自贸区建设绝不仅仅是上海的“专利”,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使命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在贸易转移中探索出中国经验与中国样本,将来一定会在其他地方复制。
迄今为止,虽然自贸区建设申请被暂停,但未听说自贸区申报的大门就此关闭。暂停自贸区建设申报是要去除改革当中的浮躁,意味着自贸区建设理应遵循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