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莱银行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组规模可观的货币宽松措施可能将在中国出台。他们认为,包括(有针对性的)利率或者下调存贷款准备金率等规模更大的货币宽松措施将会在未来几周内被宣布。
这种预测将近期国际投行呼吁中国放松货币政策进行强刺激的行动推向了高潮,这些预测与其说是分析中国政策走向,还不如说“呼吁”更准确。他们的类似建议,是基于中国政府设定了增速目标,但出现了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由此市场上各种刺激的建议不断聒噪。要知道,这些国际投行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获益者,因此,中国是否放松货币政策与他们有直接且密切的利益关系。
另外一个要求
“放松货币政策”的更为强大的势力是地方政府,由于房地产市场有冻结可能,一些开发商纷纷降价促销,而更多的是量价齐跌,这严重影响到了地方政府收入,因此,即使他们暗中取消限购等行政性调控政策,如果没有货币政策的支持,楼市依然会一片萧条。因此,为了缓解土地财政锐减以及有地方债务兑付与展期压力,地方政府要求制定刺激计划的呼声很高。
但是,继续通过货币放水换取增速可能会令中国经济面临更大风险。考虑到2008年刺激政策带来的种种经济后果,那么,将会向市场传递一种“又一次”的幻觉,房价可能会继续上涨,经济杠杆率会继续增加,通胀有可能加剧。但更重要的结果是,如果简单重复刺激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将会遭遇挑战,人们会对不停的刺激以及经济风险充满担忧。一旦如此,改革推进的困难会加大,因为信任和信心是改革最大的资本。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清“增长”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就业,为何不直接扶助那些失业者?如果花钱,而增长的成本已经超过其收益,那么这种刺激的意义在哪里。当然,一些观点认为,适当的刺激是为了缓冲经济下滑的压力,从而为经济转型提供空间和时间。问题是,这种论调存在了太久,而绝大部分时间和资源用在了宏观调控,即抑制过热或刺激过冷,但转型的动力与成效明显还待加强。
对一国经济来说,不想付出转型代价的结果,就是持续不断的刺激增长,即使这种增长的效率较低,即使刺激的成本越来越高。考虑到中国经济巨大的体量、越来越低的效率以及过高的杠杆,如果通过刺激达到明显增长的话,需要“放水”的规模将是巨大的,也就是说,必须加大“药量”才能完成任务。
李克强总理最近指出,在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有为,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应是考虑释放经济增量的空间,需要避免受到各种短视的“刺激”建议的影响。目前来看,各地政府改革的动力不足,只想通过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要求中央政府继续走老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大规模刺激,后果可想而知。中国有必要通过危机倒逼改革,因为利益群体的力量以及体制惯性太大,如果不能容忍经济的适度下行,那么只会让泡沫越吹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