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要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笔者认为,至少应当翻越“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就是银行唯利是图。虽然唯利是图是市场经济下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特征,但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特别是国有银行,除了利润还需要有社会责任。中国的银行并不完全是依靠市场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从银行实际操作看,绝大多数银行凭借垄断的特殊地位,只顾自身利益,以至于在信贷资金的投放方面,失去了社会责任,该支持的不支持,不该支持的却为了一时的利益需要盲目支持。这样虽然自身的短期效益是好了,经济的发展却留下很多隐患了。如果银行的经营理念不转弯,要想解决好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难度相当大。
第二座大山是市场秩序混乱。凡是市场秩序好的时期,企业的融资环境就好,反之则差。纵观眼前的融资市场,秩序总体上是混乱的。地下金融市场和正规融资市场秩序都十分混乱。各种非法集资、非法融资、非法放贷等现象十分严重,但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跑路事件有关方面就视而不见。从正规金融来看,在各种所谓的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新型金融手段的影响下,贷款已不是一种正常的金融行为,而是一种纯粹的钱生钱、利滚利游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的利率也有过超过20%的现象,但企业没有反映融资成本高,原因就在于大家的经营行为比较规范,都是将账放到明处算。不像现在,银行的账都是暗中算,企业吃的是暗亏。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金融环境还怎么可能好呢?没有良好的金融环境,企业也自然成了刀板上的肉了。
第三座大山是结构严重失衡。因为前两方面原因,直接导致了信贷结构严重失衡、社会融资结构严重失衡、货币严重失衡的局面。政府反复强调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资金。原因就在于资金结构失衡的问题太严重了,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与影响也太大了。中国广义货币过多,说到底就是资金的分布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所致。如平台公司、开发企业、产能过剩行业占用大量资金等,如果剔除这些因素,中国货币总量可能会下降近半。改善资金结构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可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