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也被认为是“救市”,那楼市调控就真的陷入歧途了。因为,调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居民不买房,更不是将刚性需求压制住。如果这样,房价高低还与居民有什么关系呢?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主持召开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研究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改进住房金融服务有关工作。
会议对如何进一步改善住房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包括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科学合理定价,综合考虑财务可持续、风险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等。
这是否也算是“救市”,有待商榷。因为,在此前被看做“救市”措施的地方住房政策中,也包括了一些类似政策。如果这样,央行的这一行为,也应当看做是“救市”。
显然,这是对楼市调控太过敏感、对房价可能再度上涨太过担心的结果。事实上,所谓“救市”,关键不在如何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政策,更不在针对居民居住用房出台鼓励政策,而在于有没有鼓励投机、鼓励炒作、鼓励抬高地价和房价。
以此次央行提出的住房信贷服务要求来看,政策的落脚点就是居民的居住用房,特别是首套房。如果这也被认为是“救市”,那楼市调控就真的陷入歧途了。因为,调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居民不买房,更不是将刚性需求压制住。如果这样,房价高低还与居民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也是如此,从楼市调控开始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过度注重房价的升降,过度将房价的高低作为衡量调控效果的根本标准。因此,导致公众对此次调控的目标也完全转移到了房价上。于是,包括限购、限价等在内的行政手段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调控之中。从表面看,房价受到了一定遏制,也出现了小幅下降。实质上,这样的遏制和下降,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弹,并有可能出现大幅反弹。原因就在于,它忽视了政府的责任,忽视了政府在房价上涨中的作用。
如果不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大搞城市拆迁,大行土地财政,房价和地价还会这么涨吗?退一步讲,如果政府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能够拿出足够的部分用于保障房建设,房价上涨对居民的影响还会有这么大吗?
问题就在于,所有的土地收益,都给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建设。不仅如此,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果没有土地收益作保证,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债务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价还怎么可能降呢?用房价来做标准的楼市调控,还怎么能够成功呢?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上升,居民刚性需求被严重遏制,楼市的风险也开始逐步暴露了。如果任凭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楼市真的有可能出现崩盘。而这样的崩盘,决不是经济规律造成的,而是政府行为带来的。
在楼市面临危险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信贷政策、规范信贷服务,将刚性需求释放出来,是完全必须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中国的楼市,不能维持只涨不降的格局,也不能维持只降不涨的格局。断崖式降价,不仅对楼市不好,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不好。
需要把握好的是,在放松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的同时,对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冲动,则需要进一步遏制。特别是利用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项目,要严格控制,严格约束,切不要给地方政府再萌生发展土地财政的冲动。
央行召开住房金融服务座谈会,不是释放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也不是楼市调控退出的信号。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楼市调控政策实质已经转向,已经做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和完善。房价问题需要关注,但关注的重点不是房价涨了还是降了,而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得如何。
日前,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调任住建部任职,一定程度上,就是释放了楼市调控政策转型的信号。要知道,只有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了,房价才不会成为焦点,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才不会引起公众的担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约束和规范好地方政府的行为,让地方政府尽快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退出用地买政绩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