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周期正在蓄势中
2014-05-12   作者:胡月晓(上海证券研究所)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当前宏观和微观的再度背离,表明一轮新经济周期在酝酿过程中,因为市场出清过程和经济增长的蓄势过程必然会出现一段宏观、微观表现差异的过渡期。

  尽管4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回升,但市场整体认为,PMI数值50.4的水平表示经济仍然处于较为疲弱的“偏软”状态,经济增速仍有可能继续下滑。作为国家智库、对政府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社科院,也于近日发布报告称,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小幅下探至7.2%。

  新周期在蓄势中

  对中国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明显是受到了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和微观企业经营困难状况的影响。中国今年的经济运行格局,很可能会呈现“宏观稳定、微观困难”的局面。这种状况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维持平稳甚至略有上行,但微观企业效益却无改善迹象,甚至普遍感到经营难度上升。这种宏观和微观的背离,实际上在十多年前也曾发生过,当前不过是重演而已。在上一个经济繁荣期前的2002-2004年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了稳健运行态势,GDP当季增速大致运行在9%-11%之间,但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却未见改善,工业企业在营收增长的同时,利润增长却下降,同期工业企业亏损总额从1000亿上升到了1200多亿。当前宏观和微观的再度背离,表明一轮新经济周期在酝酿过程中,因为市场出清过程和经济增长的蓄势过程必然会出现一段宏观、微观表现差异的过渡期。

  政策强度被低估

  危机后被广为诟病的“四万亿”刺激,其计划建设周期为3年,平均每年是1.33万亿。而按照2014年铁路建设规划,年内要完成的投资规模是8000亿,加上前期公布的2200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4年全国仅城市地铁和铁路建设投资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还不用提“棚改”、水利建设以及其它地方自主安排的建设项目。与过去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投资建设模式不同,当前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更多的为企业主导(相对于政府主导,效率更高)、投资方向更趋多元化、投资结构也更合理,这意味着当前单位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率更高,从而单位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强。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各类基建投资中土地成本属于转移支付的概念,并未直接形成经济增长。实际上,在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投资增长模式下,2009年的投资高速增长伴随的却是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的下降,当年的经济反弹,实际上是消费强力刺激的结果。这说明,伴随着当前投资结构的改变,投资增速下降对经济的放缓作用被高估。随着更多项目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中国的投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出清”方式转变

  按改革开放后“十年一周期”的经验划分法,已发生的三个周期中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10.2%、9.6%和10.1%。因此,从经济增速上看,早在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就已偏冷,自那时起“保增长”的论调也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受国际经济格局转变、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进程放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下移到中高速增长阶段。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国经济在经历起飞阶段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通常会下降3%-4%的台阶,即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下移进入6%-9%的增长轨道。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正是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移的“换挡期”。

  按照下移台阶后的经济增速标准,中国经济当前7.5%左右的水准,正好处于未来合意增长区间的中值,属于完美水平。市场之所以仍对这个完美水平不满意,只是习惯了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状态,对当前的数字心理上有点不适应而已。主观上的不舒服,通常会给人们带来将长期因素短期看待的倾向。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认为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的理由,实质上仅是导致经济下台阶的那些长期因素而已,如前述的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放缓、国际产业转移等。

  对短期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最现实担忧,来自于经济增速下降后带来的信用风险暴露上升。对于这一真实威胁,政府行为已明确透露出要让市场经济参与主体承担风险的意愿,而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包揽或普遍“救市”行为。过去,经济运行中的偏差和过失,如畸高的银行坏账等,通常采用政府出清,而非市场出清的方式来解决。本届政府已反复向市场释放了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信号,表示要让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市场显然还没有对“出清”方式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因而市场主体在面临这一转变趋势时,悲观情绪会普遍上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西气东输推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2014-05-12
· 万里长江布局中国经济合纵连横 2014-05-07
· [学术动态]林毅夫: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依然强劲 2014-05-05
· 外媒激辩“中国经济今年超美”论:养老金等远低于美 2014-05-03
· 新华社:中国经济应警惕虚胖 沾沾自喜无益改革发展 2014-05-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