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三公消费”下降了,但整体行政成本有没有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的关键就是所谓“做账的艺术”:一个项目超支了,或者一个项目要求下降,就将账挪到其他的科目里去。
近期,广州市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将会议费单独列入。一些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会议费,引发了不少争议。
广州公开预算向来领风气之先,之前是地方上最先公开部门预算的,现在又是第一个主动公开会议费的,这种改革精神和行动非常值得肯定。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其主动公开,公众才能发现地方政府花钱中存在的问题。公众对广州会议费的关注和质疑,绝不是要对率先公开的地方“枪打出头鸟”,而只是要就事论事地指出问题。
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竟然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已经是典型的“第四公”。显然,会让人们有疑虑。以花都区为例,2014年预算会议费是2850万元。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会议费超过11万元。试问,这到底要开多少会啊?又或者,这些会到底要开得多豪华?
根据广州市会议费有关管理规定,包括食宿在内每人每天的会议费不得超过280元;如果在当地开,无需住宿,会议费则按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按照280元最高标准,花都区应该每天都有高达407人在开会;如果按照80元的标准,更是每天有1400多人开会。就算是“文山会海”,也不至于如此疯狂吧?
“三公消费”公开之后,很多地方都呈现出连年下降的喜人形式。但是,整体行政成本有没有下降,却是一个未知数。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的关键就是所谓“做账的艺术”:一个项目超支了,或者一个项目要求下降,就将账挪到其他的科目里去。
公众不是对“三公消费”高度关注吗?中央不是对“三公消费”零增长有明确要求吗?那就把凡是能沾得上边的,都放到会议费里去开支。会议费的不合理膨胀,不得不让人怀疑,会议费是否已经成了“三公消费”的新马甲?
会议费成为“三公消费”之外的“第四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重视,不应只是像公开“三公消费”一样公开会议费。因为,要在会议费外再找一个新马甲,简直易如反掌。行政开支的记账规则,需要更明确、更详尽、更严厉;对于“文山会海”的管理,更应该从经费预算上严格要求——减少会议应该从压缩会议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