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只能救得了一时,治市才是根本,才是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国九条”就是我国资本市场治市的纲领性意见。
在沪市纠缠2000点和IPO重启的时点,新“国九条”被市场理解为救市。但新“国九条”不是简单地救指数,而是在治市的层面救市。其最大意义在于,以治市来救市,以制度变革激活资本市场。
每当指数下滑,市场就响起一片“救市”的声音,降低印花税、实施T+0、降准等释放流动性的言论就铺天盖地。从这种角度来说,部分投资者对新“国九条”多少有点失望,甚至感觉空洞没有新意、没有“实质利好”。
其实,投资者的疑虑是有道理的。这种疑虑,是多年来资本市场法治环境的映射,源自投资者对治市的信心不足。欺诈发行和内幕交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题材炒作和投机盛行的市场,只能指望在关键时点释放流动性和政策性利好进行“电击”,然后指数发动一波脉冲性行情,这就是过去所谓的“救市”。但这种依靠外部刺激的救市行情注定短命,指数很快会重回原点,A股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市场循环中成为“时间的小偷”,偷走了一代代投资者的时间与金钱。
救市只能救得了一时,治市才是根本,才是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国九条”就是我国资本市场治市的纲领性意见。随着A股在大金融格局中的日益边缘化,如果没有资本市场顶层设计的“救市”,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A股自身已经很难成为具有吸引力和造血活力的新市场。二级市场的资金枯竭,一级市场融资功能的孱弱,揭示A股市场已经陷入“囚徒困境”。
“国六条”基础上的新
“国九条”,意在打造强力资本市场。其实现路径是以注册制改革引航,通过发展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完善退市制度,为股票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新“国九条”将大大拓展未来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企业融资提供强力资本平台,同时拓宽居民投融资渠道,引领A股市场走出目前的“囚徒困境”。
我们先跳出资本市场,从宏观上关注大金融格局,在资金规模上通过数字直观目前资本市场的地位。很多成熟经济体直接融资比重在80%左右,间接融资只占20%。而我国恰好相反,间接融资的比重占了80%多,直接融资不足20%。金融业结构的不合理分布,其结果必然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发展的严重不协调。截至2013年12月末,银行的总资产为151万亿元,保险为8.3万亿元,但证券却只有2.08万亿元。也就是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现已突破160万亿元,其中93%归商业银行,5%是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只有2%左右。
可见,在整个金融格局中,证券行业为主的资本市场基本处于从属地位。金融业结构的不合理分布,如此微弱规模的资本市场,亟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方式,IPO恐怕只是杯水车薪,还得通过发展债券、期货及衍生品、新三板等场外市场、再融资以及推动兼并重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间接融资比重过高,隐含太多的金融风险。通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需求。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和作为二板的创业板是重中之重。而主板市场的低迷,使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大打折扣,沉疴日久的A股不通过制度变革已经很难走出低迷。2013年底,居民股票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已降至2.5%的低点,这与一国国民收入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后,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占比不断走高的一般规律严重背离。
资本市场的“囚徒困境”,还表现在一级市场IPO的时断时续,形成蔚为壮观的新股堰塞湖。鉴于IPO在审企业积压严重,证监会鼓励新申报企业另寻境外上市等其他融资渠道。一级市场融资功能微弱状况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顶层设计很难实现,导致资本市场成为整个金融与国资改革大棋局中的短板。
资本市场低迷,国有企业大规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很难推进。新一轮改革从“管国企”转向“管国资”,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突破口,打破产权垄断和市场垄断,那么资本市场将成为国资改革的重要依托平台。在混合所有制下,国有控股股东没有必要占有目前高比例的股权。国有资本大量沉淀,使其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优化股权结构。
新一轮经济改革需要借助强大的资本市场平台,而目前孱弱的A股需要制度变革来彻底激活。新“国九条”将以新的制度变革引领资本市场走出“囚徒困境”,为未来的资本市场勾勒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