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市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是政策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些“救市”行为能否改变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能否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恐怕有待商榷,也值得观察。
房地产市场已经到了最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触动市场的神经。
昨日“传北京五环内不再出让商业用地”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北京地产股集体大涨,并带领房地产板块走强。
不过,北京国土局很快回应称,目前未出台该文件,也没有收到相关信息。
时下,楼市降价潮已经从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蔓延,尤其是二手房。链家地产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北京87%的二手房源下调了挂牌价。
市场的变化时刻牵动着地方政府脆弱的心。过去,地方政府是在政策压力下控房价,如今则是在财政压力下保房价。
于是,多地政府展开了或明或暗的“救市”行动。如安徽铜陵,在当前房价稳定的情况下,仍然出台了一系列“大尺度”的利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房价下跌。
尽管在“分类调控”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被赋予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但由于当前房地产市场极为敏感,地方政府心理异常脆弱,其“救市”动作不得不遮遮掩掩,担心被媒体曝光、放大。
以铜陵为例,一系列利好政策并未以文件形式公开发布在政府网站上,而是转载了一篇《铜陵日报》的政策解读文章。蹊跷的是,第二天上午,随着有关铜陵救市的报道见诸报端,该网站上的这篇解读文章也找不到了。
同日,浙江宁波也没有公开发布信息,而是召集房企开会,以口头形式传达放松限购的政策。此前,南宁、无锡、杭州、天津等地也已出手或酝酿出手救市。
更多的地方政府还在“蠢蠢欲动”,归根到底,是离不开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份23省市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从“土地偿债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占比”来看,排名前两位的是浙江和天津,占比均超过六成。
对于地方政府的救市行为,开发商们最为拥护,甚至有开发商直言:“中央已经明确要分类调控,那么,市场不行还不救,就是政府失职”。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市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是政策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些“救市”行为能否改变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能否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恐怕有待商榷,也值得观察。
实际上,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尚处于“高烧”后的“退烧”阶段。地方政府应该做的是适时“忍痛割爱”、“壮士断腕”,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完善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在稳定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真正促进老百姓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