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重在“防风险”
2014-05-08   作者:牛娟娟  来源:金融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货币政策“主动作为”应表现在“防风险”上。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不少潜在风险点,尤其应着力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全球资本流动风险以及债务风险。

  央行5月6日晚间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久前提出的“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宏观调控思路写入其中。报告发布后,颇具新意的“主动作为”提法也被市场解读为未来宏观调控的新特征和新思路。

  报告指出,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平稳,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基本平稳,贷款结构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时有显现。一方面,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另一方面,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在外需和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动能减弱的情况下,新的强劲增长引擎尚待形成,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调整转型的一些关键难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货币政策该如何有效护航宏观经济,做到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则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首先,货币政策“主动作为”应表现在“防风险”上。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不少潜在风险点,尤其应着力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全球资本流动风险以及债务风险。

  为实现稳增长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经济增长全力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面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给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带来的挑战,我国也应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应对和化解债务风险方面,应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偿债能力的跟踪监测,探索以市场化机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防范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其次,此次报告提出,“受劳动力供给趋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影响,潜在增长速度有可能会呈现阶段性放缓态势,此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通过向改革要动力,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货币政策的“主动作为”还应表现在“促改革”上。

  具体看,应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转变宏观调控方式,逐步实现从数量型调控手段向价格型调控手段的转变和完善。主动推进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并通过不断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方式。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当前,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

  再次,货币政策“主动作为”还应表现在“促转型”上。面对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的目标,定向发力或将成为今后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选择,货币政策精准操作的特征也将进一步凸显。要继续通过正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及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间市场调节流动性,维持资金的合理适度宽松;继续通过发放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方式,向实体经济“定向”输血。

  在信贷政策上,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引导资金支持民生、新兴产业、普惠金融等领域,实现包容性增长。具体看,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相关领域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