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一次医疗器械论坛时,偶遇一位上市公司总裁,他最近的烦恼是:交易所老催他所在公司复牌。
而这家公司停牌的原因,是大股东拟筹划涉及其的重大事项。“现在还有好多未确定因素,所以复不了牌。”他表示。
按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原则上不超过30个自然日。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如此多工作内容,显然并不容易。如果需要延期的,累计停牌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问题还在于,如果没有完成重大事项,3个月内不允许停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也就是说,重大事项从谋划开始算起,一旦失败,时间成本是半年。不过这并未阻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步伐。目前沪深两市有近200家上市公司停牌,其中不少是因为重大事项,这毕竟是一个产业整合并购频繁的时代。
停牌的固然多,重大项目筹划失败而复牌的也在少数。不少上市公司选择复牌的理由之一,就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重组,笔者也曾听到过相关诉苦,当然,这也可能是重组失败的借口。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重组、并购或者其他不确定事项,牵涉事项众多,需要多方配合,仅财务评估就需要很长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水落石出,除了评估,牵涉重组时,交易双方还要反复博弈,交易者心态的细小变化都可能影响重组时间。
交易还有很多流程要走,如果牵涉到国资转让,还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被收购资产在环保上是否合格,也需要主管部门核准,一次大的并购和一次小型IPO一样,要踏过很多监管部门门槛。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买卖双方已达成交易,在你们那里还能否决。”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他曾经在美国发起一次收购,对方对中方需要监管部门同意的做法表示不解。
回到证券监管部门停复牌制度上,该制度限制停牌时间,主要是为了防止某些公司长期停牌,让中小股东丧失交易机会。而监管部门规定重组失败复牌后3个月不允许停牌,是为了限制有些公司利用概念炒作,或者频繁重组。可实际上,长期停牌是双输行为,对大股东也不利,而有些壳公司频繁重组也一直被追捧,并未因上述规定有所收敛。
其实交易所催上市公司复牌,根子里还在于我国权力部门过多的行政管制。多年来,企业管理中婆婆过多的现象并未根本改观。
今年3月份,笔者在全国两会上曾采访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她所发起的一项并购从开始到结束用了3年时间,她认为这其中资本市场帮了很大忙,但也暴露出资本市场反应太慢的缺点,国外上市公司一年有几十宗并购,在国内很难实现,因为管理层对增发收购有许多条条框框,“国内资本市场还停留在大国企时代,远远不能满足新经济需求了。”
多年来,众多行政管制让管理部门看起来很忙,被管理者也手忙脚乱,但这也成为屡屡被批评的地方。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做政府工作报告,“简政放权”是其中重要部分,在人大分会场也成为讨论重点,对层层叠叠的审批制度,有不少地区领导也不堪其扰。当时不少采访对象认为,简政放权会成为新经济发展助推器,尤其对民营经济发展有利。
监管层的事无巨细管理的做法,依然把上市公司看做需要管理的婴儿。事实上,上市公司不是婴儿,他们多数经营业务出色,是优秀的组织体,他们不需要时时被叮嘱,当然,监管层需要做的是,一旦他们犯错,该打的板子一定要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