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打开的中国经济新地图
2014-04-30   作者:梨梦舟(北京 学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在人口、开放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制度创新重获经济发展动力的空间仍然存在。黄金水道如果真能充分利用好、长江经济带如果真能形成,中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紧密,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利好是多方面的。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最近几年一直表示中国至少还有20年高速发展期,不少人对此将信将疑,认为中国以往在国际分工中的土地、人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比较优势已发挥殆尽,已无更多潜力可挖。然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重庆主持座谈会,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个新的经济规划使人看到,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释放,它非常可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李克强所提出的长江经济带,联结了从成都、重庆经武汉、南京再到上海的长达上千公里的连贯地理空间,跨越了中国西、中、东部不同经济区域,而它又与中国正在推动中的“一丝一路”经济带联为一体。再把它们与其他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规划放到一起,一张重构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新地图,已经呼之欲出。它的主要特点是全国联动,又与国际对接,使国家发展资源在不同空间实现更有效配置,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机统一、相互支持的市场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改革正进入与以往有明显分别的新阶段。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其显著特征在于:一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所谓加入国际大循环即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此大力利用外部产业、资金和技术带动中国发展,中国由此逐渐吸纳了全球绝大部分的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工场”;二是充分发挥各地和民间的积极性、各施其力谋发展,这也有效调动了优势经济要素,很多地方因此形成过特定经济发展模式,如东莞模式、苏南模式、深圳模式等。上述两点对中国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世界和时代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往助力中国经济增长的那些因素,近年来已发生重大变化。以2008年的欧美金融危机为标志,近三十年来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已出现停滞,中国不再可能如以往那样,主要靠吸收外部产业、资金和技术带动经济发展,近年来东部沿海一些地带出现的困难局面,就是说明。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逐渐形成“诸侯经济”,国内市场被严重分割,比如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汽车、钢铁产业,形成重复建设,没有达成全国性的分工合作。这给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带来的困扰,主要是三个:一是国家资源不能最有效率地实现配置,形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也由此被放大、增加了治理难度;二是不同地区间形成了极为显眼的发展差距,对国家保持内部稳定造成不小压力;三是对国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也形成障碍,全体公民无法共同均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国以往形成的一些不甚合理的制度设计,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地域化等,难以在短期作出根本改变,都与国家不同地区间发展失衡有很大关系。

  变异了的国际国内情势,要求必须更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思路。过去七八年来,国家通过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改革试验区、环渤海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等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的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最近开展京津冀协同创新,逐渐将中国改革由沿海向沿江、沿边推进。中国进一步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已不在外部而在国内,新一轮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打破不同地区的壁垒,推进内部资源在不同地区实现更优组合,从而全国一盘棋、不同地区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内部还不是一个十分均衡有序的经济体系,在人口、开放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制度创新重获经济发展动力的空间仍然存在。黄金水道如果真能充分利用好、长江经济带如果真能形成,中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将更为紧密,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利好是多方面的。现代国家的有效良治,一般都需要在国内形成相对统一的经济、政治体系,完整、统一而相互联结的经济体系,又是统一有序的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基础。中国注重向内挖掘潜力的新一轮改革,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更好保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社科院下调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至7.4% 2014-04-29
· 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7.5% 2014-04-29
· 哈继铭:中国经济近期应作减法性改革 2014-04-28
· 范剑平:别用老眼光看待中国经济新药方 2014-04-24
· 中国经济调控“主航道创新”之一:固本调元 2014-04-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