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关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压力,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就是要减轻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以重拾国内经济增长之动力与活力。
如何才能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给出清晰的答案,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为此,首先要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目前,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这三大要素市场都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造成了资源的严重错配。政府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就得调整扭曲的价格机制,就得让三大要素市场全面市场化。
第一,国内三农经济、小微企业等之所以融资难,就在于国内金融市场存在严重扭曲的利率双轨制。比如,当前正规银行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7%,这些钱基本上贷给了国有企业、政府项目、住房抵押贷款等。近10多年来,住房价格年增长为10%以上,有些城市甚至达到30%-50%,借款成本明显过低。而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在15%-20%高水平,而这些钱主要是贷款给中小企业及无法从正规渠道贷款的机构、个人和企业。正因为正规市场与非正规市场贷款利率相差如此之大,导致国内金融市场不服务于实体经济、价格机制扭曲及资源严重错配。如果说这种利率双轨制能够并轨,让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降下来,保证让中小企业、科技、三农及实体经济能够承受,那必然是对实体经济最大支持,也是激活国内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方式。但是,目前来看,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或利率双轨制并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政府要打破这种管制并不容易。
第二,当前国内实施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严重限制了资源在地区间的移动及配置。由于户口制度管制,国内劳动力人口不能够在统一的全国性劳动市场充分地流动,在中西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得耗费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当地经济。这当然会严重降低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这种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户口政策,不仅让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也容易扭曲劳动力要素的价格,造成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及低效率。结果是国内经济过度地房地产化、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而造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并使中低收入民众的消费严重被挤出。同时,在扭曲的生产要素价格信号下,不少产业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这表面上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结果是这些生产都处于低效率水平。可以说,加快农民城市化进程,是对三农的最大支持。
第三,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最为重要的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说,政府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非仅是取消各种管制条例,也不是货币政策宽松及融资渠道便利,而是更多地为民众自由创业、企业创新创造制度环境。有研究认为,过去25年来,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繁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就在于美国企业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创新,而这种创新则远远把欧洲及日本经济抛到后面。
可见,加大政府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对当前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为国内企业及居民的创新创造更好的制度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