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某个时候,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中国顺利进入高收入组的时间大约在“十四五”规划的区间。三年过后,国家发改委觉得这个时间还可以提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日前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6700多美元,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可能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12476美元之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而“十三五”规划实施时间为2016-2020年。
快感来得太突然,我们都忘记呐喊了。
只是,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是两回事。GDP并不会一分不少变成国民收入装进老百姓的钱包里。增产不一定增收,国民收入跑不过GDP,在中国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因此,虽然人均GDP是6700美元,但人均国民收入却低于这个标准。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国民收入是4700美元左右,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400美元左右。如果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合在一起算,人均国民收入有6700美元的一半就已经很好了。
即使转化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是个大问题。在只有两个人的国家里,一个人有2.5万美元,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人均国民收入是1.25万美元,也是高收入国家。举的例子虽然极端,但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现实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当我们计算是中高收入国家还是高收入国家时,我们总不能说,不算农民,中国已经是高收入国家了。我们总不能说,只算北上广,我们已经是高收入国家了。
人均GDP不等于老百姓生活水平。人均GDP相当于把GDP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但现实中是不会存在这种雨露均沾的情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资构成了我们收入的大头。但在我们国家,工资占GDP的比重也就是20%左右,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是50%。这也是近些年我们为何一直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为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低了,没法说出“毫无违和感”。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GDP增速和人均收入的增速不匹配,总是前者的速度更快。经济发展成果并没有让老百姓感同身受,说明我们分配财富的方式是有问题的,或者说越来越不能让老百姓满意。
暂时将高大上的目标放在一边,别那么心潮澎湃,以至于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与高收入国家的“远虑”相比,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近忧”是实实在在的。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成本显性化的背景下,在改革艰难推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在创新和消费驱动上有所斩获,那就应该多一些危机感,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