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一些境外投行纷纷预测,中国政府将会放宽对房地产市场长达四年的限制政策;类似的预测,国内也一直持续不断。这样的预测大概有点儿一厢情愿了。
房地产调控政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至少需要两个支点:其一,调控目的是否已经达成;其二,经济运行是否已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以致必须改变调控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经济增速趋缓,完全是在政策引导下的主动调整,经济调整一直在预设框架内稳步推进,实际走势与当初的改革设计高度贴合;从近期的各类数据及李克强总理的表态看,经济运行显然并未脱离可控范围。近期也有学者表示,即使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仍足以保证中国的稳健进步。因此,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并不支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质的变化。
就调控目的层面判断,房地产调控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本轮房地产市场限制政策推出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控从根本上扭转各方面对房地产运行的预期。为什么必须改变既有预期呢?因为高房价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健康发展的毒瘤,如果任其自我复制、自我强化,中国经济、金融、社会运行须臾间就会达到临界点,一有点儿风吹草动,马上就有可能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调控预期。房地产调控,就是要改变人们的预期,就是要把全社会的注意力从房子上转移开,从而从根本上切除这个毒瘤自我复制、自我强化的机制。房地产调控,就是要还原房子的本来面目,剥离那些附着其上的坛坛罐罐,不如此,国家、社会、经济,乃至每个人,永无轻装前行、取得大进步的可能。
房地产调控政策推出至今,虽然房价快速上涨的态势得到抑制,但原有预期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许多人、许多地方,仍在利用一切机会、抓住一切概念,为旧预期点赞。在这样的氛围下,房地产调控政策怎么可能有所松动呢?如果真有松动,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松动,马上就会引起链式反应。此前取得的成果不但要化为乌有,此后的情势也将不堪设想。
因此,在支点未变的情况下,不要幻想房地产调控政策会松动。这本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但有些人深陷利益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就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易时移,如果不坚决舍弃老眼光、老思路,就免不了要经常性地嘴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