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副中心”遭到“通州副中心”的狙击,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让许多当初兴高采烈投奔保定而去的人空欢喜一场。其实,这样的结局,当初就应该预料到。
中国人遇事从来不缺乏热情,不过,热情过后,或一切照旧,就像没发生过任何事;或坐下来筹谋操作,但马上就会遇到掰扯不清的利益纠缠,让双方很难迈开前进的步子。既往已有无数例证对此作了注脚,但愿现在被热炒的京津冀一体化,能逃脱宿命。
京津冀一体化,其实是个老命题。据说32年前国家相关部委就已提出了这个设想。不过,这一想,就是半个甲子;其间,其升级版环渤海经济圈虽然也红火过相当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难免沉寂的命运。现在重提京津冀一体化,各方面的决心似乎很大,但要把“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解决一些老难题,认真准备一场攻坚战。
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题。虽然河北省委书记日前表态,将“绝不以河北一地之小私损京津冀三地之大公”,但如何把书记的表态落实到基层,显然还有大量繁琐、艰难的工作要做。更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天津愿不愿意拿出同样的心态,真心诚意地推动三地一体化;鉴于以往的经验和最近的一些“小动作”,要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似乎尚难言乐观。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三地产业间的协调、配合难题,这其实也是政府如何对待企业、如何对待市场的问题。“好企业”、“好产业”,谁都会本能地牢牢抓住,反之,又都想尽快踢走。就每个城市而言,这种行为无疑都是理性选择,但要搞区域一体化,就需要主政者以战略眼光全盘考量、统筹安排,各地要有所取舍,也要允许企业、市场自主选择,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尽快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链条,实现1+1>2的区域化目标。
区域一体化的优势显而易见。目前,国内除了京津冀一体化之外,还有一些“一体化”或筹划、或推进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面临着相同难题的困扰。解决难题,显然需要拿出足够大的勇气和缜密的政策、制度安排并辅之以足够的耐心一步步推进。否则,各种各样的区域一体化就只能停留在设想中。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口号也喊了30多年,至今仍条条块块分割得厉害,足以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