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补丁”这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如今生活中继承下来的人不多了,倒是股市里的上市公司把这种优良传统给继承下来了。每逢出年报或出季报、半年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上市公司打出各种各样的“补丁”来。今年的年报也不例外,截至4月16日,已有超过50家公司打出了年报补丁。其中仅16日发布“2013年年度报告更正公告”的某食品公司,一次性就更正了11个数据。
面对动辄几十页的年报,要完全杜绝“打补丁”现象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每年都有几十家、上百家公司为年报“打补丁”,这就不只是“工作疏忽”的问题。它暴露出来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管理层一再强调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强调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要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问题上“工作疏忽”不断,这显然是与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某些上市公司的“小补丁”似乎确实是一些“小问题”,如正负号、小数点、元和万元、多一个“0”与少一个“0”,这些确实是工作中因为粗心大意容易出错的问题,但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比如股东持股数,80万与800万,800万与8000万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又如,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0.04元与0.40元,这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所以,在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中,绝对不能小看了这些“0”问题与小数点问题,这是很容易对投资者形成误导的。
这种年报“打补丁”的现象之所以年年不绝,甚至每年都络绎不绝,它所暴露出来的显然是涉及信息披露的一些“大问题”。
首先是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重视不够。如果能够予以足够重视的话,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其次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包括对信息披露的管理)存在问题。比如,缺少信息披露的内部审核机制,或者内部审核机制名存实亡。其三是管理层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还缺乏力度。比如,对于上市公司这种“打补丁”的做法,无非就是受到交易所方面的批评而已,有的甚至连批评也没有。这也正是导致上市公司对此重视不够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变上市公司年报“打补丁”的做法,切实提高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质量,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
第一,要督促上市公司建立与完善信息披露的内部审核机制,未经内部审核把关的信息不得对外公开披露,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于出现差错的责任人,不能以“工作疏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必须在公司内部作出查处,或辞退,或罚款,或扣除奖金等,查处结果必须予以公开披露。
第二,要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查处力度。凡出现“打补丁”现象的公司,一律都要予以公开批评。对于出现3处以上数据错误的,应予以谴责。同时公开批评数量达到2次的,折算为1次公开谴责。对于一些重要信息错误,对投资者形成误导的,应视为虚假陈述处理,并赔偿投资者损失。
笔者相信,只要能够加大监管力度,相信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重视将会提高很多,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