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有出路
2014-04-17   作者:陈会松 陈彦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时至今日,中国的乘用车已经走过了30年的合资历程,然而“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并没有达到当初我们所预想的目的,我国自主品牌所占市场份额不断被外资和合资品牌挤压,技术、产品、品牌和品质等方面都深陷中低端泥潭而不能自拔,中高端领域乏善可陈。
  于是,整个行业在反思,我们的汽车怎么了?我们的汽车到哪儿去了?
  而中国的商用车,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市场规模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在2010年,突破100万辆。虽然最近两三年市场有所下滑,但几乎所有的主流企业都很乐观,纷纷给自己制定了10万辆、甚至20万辆以上的战略目标。而且各家企业为了顺利实现目标,也按捺不住冲量的冲动,纷纷傍大款或大鱼吃小鱼,通过合资、兼并的道路,迅速扩张规模,拼命上量。此时中国的商用车如果仅仅从市场销量的单一指标来看,绝对是世界第一,仅在重卡领域销量超过十万辆的企业就已经超过五家。从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来看,中国的商用车企业看来确实比乘用车成功。
  但是我们细想,至少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我们的高端产品受制于人吗?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哪里,能不受制于人吗?
  那么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是对市场有主导权、对产品有主导权、对核心技术有主导权。

  中国汽车发展的两条道路

  有人喜欢用外延式发展道路和内涵式发展道路来划分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或阶段,这个方法也可以直接用来套用我国与欧美日韩等汽车强国发展模式之别。在我国,一方面是合资大行其道,占汽车市场主体的是合资品牌,然而合资品牌产品的主导权和控制权都不在自己手里。合资道路并没有给我国换来技术,甚至连产品的主导也谈不上。没有技术“内核”的汽车就不会有内涵,没有主导权的企业所走的道路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虽然合资企业可以生产出非常优秀的产品,但产品是外方的,最关键的东西也都是外方的,一旦外方撤走,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一味地通过恶性竞争扩张体量、扩张市场,不注重内在的积累,尤其在技术、品质、品牌和细节等关键领域都远不如欧美日韩等汽车强国。毫无疑问,这样的发展模式都是外延式的。
  大部分企业的确如此,但也并不尽然。最近几年来,中国的汽车人一直很努力地在改变,而且已经有企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尽管这些企业的体量不一定很大,但却切切实实地让人看到了中国汽车的未来。他们所走的道路就是与上述一味注重合资和体量扩张所不同的另外一条道路,是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式内涵式发展道路

  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国再走原始技术积累的道路,这在汽车行业内早已是共识,但是核心技术、至少核心零部件的主导权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里,有了技术“内核”的中国汽车才会更有“内涵”,而这也才是中国汽车能够做强的最重要条件。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目前有两条可行的道路: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即以‘我’为主,通过技术合作或引进,然后对该技术进行吸收和再创新);二是整合国际资源为我所用的道路(即通过与外方先进的设计、制造资源合作,共同打造新产品,但主导权和知识产权归‘我’所有)。这两条道路也可以相互交叉、互为补充。这是不同于欧美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妨把这两条道路命名为中国式内涵式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有不少成功的实例,或者说许多自主品牌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都是或多或少地实践了这条道路,比较典型的当数位于安徽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菱星马),这是一家以生产重型卡车、重型工程类专用车和重型汽车核心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商用车企业。虽然这家企业体量不大,但是十多年来心无旁骛,一直专注于重型卡车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强,迅速成长为中国自主高端重型卡车的代表品牌之一。从华菱星马清晰的发展脉络就能看清楚中国式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华菱星马的典型意义

  北大著名教授路风曾经在2005年带领调研小组对华菱星马进行过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后,他认为:“华菱星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具有自主创新的传统。华菱星马崛起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并对华菱星马探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表示肯定。
  华菱星马原名“安徽星马汽车股份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上市的专用车公司之一,旗下的星马专用车多年来一直是工程类专用车行业的领先品牌。
  2002年,发展如日中天的星马汽车作出了惊人之举,决定上马重卡底盘项目。这在当时几乎是挑战国人思想底线的事情,因为星马当时不过是一家几百人的中小型企业,而当时做重卡底盘的几乎都是国字号或省属的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还有强大的政府支持背景。
  回顾决策过程,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也坦言,确实是一个多少有点冒险的举动。当时星马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人才,四无资质。但星马确实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因为当时国产重卡底盘满足不了要求,专用车底盘主要依赖进口。星马是日本三菱、五十铃和日产柴在中国最大的客户,每年的总需求量在3000-5000台。那么大的量全部依赖进口,的确有很大的风险。恰好当时中国与日本贸易摩擦,日本底盘进不来,所以星马决定上马重卡底盘项目。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技术问题。星马虽然发展了三十年,专用车也做了十几年,但是对重卡技术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是比较高端的搅拌车底盘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星马想到了合资,并通过比较确定了日本三菱FUSO作为合作对象。但因种种原因合资没有成功,最后只能通过技术引进这条道路。一开始三菱FUSO不同意,星马巧妙地利用是三菱FUSO最大客户的优势,最终在2003年以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代价,与三菱FUSO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专用车底盘技术转让协议。就这样,技术的问题成功解决了。
  2004年,刘汉如辞去了上市公司“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成立了华菱公司,全力发展重卡底盘。
  十年来,因为发展重卡底盘,星马专用车的销售曾经受到过影响。但是刘汉如没有后悔,“有所得就得有所付出和牺牲”。因为这十年来,华菱星马不仅获得了搅拌车重卡底盘的技术,而且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迅速开发并掌握了重型牵引车、自卸车、载货车和非公路自卸车的底盘技术。用刘汉如的话说,我们的底盘再也不受制于人了,并把日本重卡和韩国重卡挡在了国门之外。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十年来华菱星马还拥有了核心零部件,成功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等三大核心零部件总成的开发技术。车桥在2010年成功并成熟。发动机和变速箱于2012年开发成功,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几十项发明专利,并且取名为“汉马动力”,“汉”字寓意就是汉族,自主品牌。发动机于2013年年初投放市场,迄今为止已经销售了4000多台,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十年来,华菱星马从专用车领域跨进了重卡整车领域,又从重卡整车领域跨进了核心零部件领域,成功完成了三级跳。
  如果说,华菱重卡项目的成功是因为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道路的话,那么汉马动力项目的成功就是因为华菱星马践行了另外一条道路,即整合国际资源为我所用的道路。
  汉马发动机的绝大部分零部件现在都是外国品牌或外国品牌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汉马发动机的所有制造和检测设备也都是外国品牌,那么有人就会问华菱星马在这一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华菱星马拥有了什么?汉马动力还算是自主品牌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因为汉马动力的设计构想是华菱星马的,汉马动力的产品控制权和主导权也是华菱星马的。汉马动力的知识产权是华菱星马所独有的,不受任何外方控制。主动权和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重要的。
  2012年年底,汉马动力通过了技术鉴定,以国内内燃机领域的院士苏万华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察看了生产现场和样机,听取了课题组所作的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质询、讨论,认为该产品具有以下主要创新点:采用双层水套的整体式缸盖,提高了整机刚性;缸盖采用了自上而下冷却水流向,减少了鼻梁区热负荷;气缸体采用龙门式对称带中空腔结构,提高了机体的刚性,减轻了整机重量。认为该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行业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
  2013年年底,配置华菱星马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变速箱和车桥的星凯马系列重卡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未来可期

  去年以来,华菱星马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仅下半年就在全国各地举办终端推广活动30多场,并且在央视、户外、网络、平面媒体也大手笔出击。
  这不符合华菱星马一贯低调的作风,令人感到非常意外。但是在华菱星马的掌门人刘汉如看来却再也正常不过了。用刘汉如的话说,“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注重市场销量企业不会成功。以前之所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是因为我们在做比短暂追求市场销量更重要的事情。现在这个过程基本告一段落了,万事俱备,只欠市场。”
  刘汉如对华菱星马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我们现在具备了扩大市场规模的所有重要条件,没有先天不足,没有后顾之忧,更没有任何掣肘制约,没有理由市场发展不起来。三到五年后再看华菱星马,一定会有一个跟今天完全不同的新面貌。
  2013年,华菱星马的重卡和专用车市场销量增长都在50%以上,遥遥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2014年,行业一致不看好今年的市场,但华菱星马仍然制定了三万辆的销售目标,汉马动力的销量达到7000-8000台,虽然总量仍然不太大,但重卡增长幅度将达到30%左右,发动机将增长2-3倍,仍将远远高于行业整体10%左右的增速。华菱星马还将推出一款全新平台的重卡产品,并计划做100场左右的终端推广活动。
  这是信心,更是底气,因为他们知道内涵式发展道路一定有未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第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召开 2014-04-17
· 中国汽车业或面临结构性危机 2014-04-17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发布会 2014-04-1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工业行业发展情况 2014-02-13
· 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 连续第五年全球第一 2014-01-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