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2.4%;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3%。需要注意的是,PPI已连续25个月下滑。
事实上,PPI出现持续下行的趋势不值得惊讶,因为它不过反映了中国某些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这种过剩可能与过去发生的巨大刺激有关,中国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也在推进结构调整,必然会冲击这些行业,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
在这种环境下,工业部门的利润必然会遭到打击,但是这种市场倒逼的竞争不一定会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从而修复市场供需的矛盾,提高市场效率与活力,因为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下,政府会想尽办法支持这些企业避免倒闭,从而拖累整个行业无法有效的优胜劣汰。
当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逐步走软,也是引起中国PPI持续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宗商品价格走软相当程度上也是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所影响,因此,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导致PPI持续放缓对工业企业并不算是坏消息,至少不会像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冲击利润那样富有冲击力。
从目前中国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表现来看,对结构调整以及消化产能过剩的态度非常坚定,并没有采取强刺激措施进行需求管理,因为目前的困境恰恰是几年前投资扩张造成的,这些过剩产能必须得到市场淘汰,否则,中国的生产效率与资本回报率将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只能依靠债务和投资维持。因此,PPI表现出的不是通缩,而是一种正常的调整形态。
处于温和状态的CPI被市场认为可以为第二季度实施更多宽松政策留出了空间,尤其是货币政策。但是这种想法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因为目前经济增长放缓是整个中国经济在产能过剩与债务规模庞大的情况下,由政府减少投资引起的,其所构成的下行压力主要目的是降低经济中的杠杆率。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放松货币政策,无疑让这一进程前功尽弃,并制造更大的混乱。
如果中央政府收紧投资并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亢奋,即使放松货币政策,市场上也不会有太多的需求,因为在过剩条件下没有多少投资机会,而经济中主要由政府拉动的需求也不会增加。事实上,中国银行业正在对大部分过剩行业及地产业惜贷,以避免增加新的坏账风险,如果没有行政干预,他们在这种结构调整期总会谨慎行事。
影响中国CPI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房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住房价格上涨已经开始放缓,一些地区的价格甚至下滑,一线城市的成交量也在萎缩。在这种背景下,租赁价格也停止了上涨。这可能意味着如果这些趋势不变,未来CPI可能会持续走软。但是,为了拯救楼市而放松货币将会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们会恐慌性投资住房而使房价报复性反弹。
当然,如果人民币汇率与地产同时走软,可能会发生资本外流,为避免流动性危机,可能出现增加货币供应的政策,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调整时期,具有韧性的中国经济能够承受更低的经济增长,中央财政应该起到最主要的“保底”作用,而货币政策则应该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