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尤其是过去10年受益最大的是对外开放,未来,开放仍是中国不可放弃的增长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继续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转变对外开放思路和策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得日益紧迫。
要转变对外开放的思路,从韬光养晦为主转变为有所作为为主,通过加强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比如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等),积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投资准入与准出,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经贸秩序。
要转变对外开放的策略:
均衡对外开放的利益格局。对外开放在带来利益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表现为三个不均衡,即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均衡,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不均衡,国内外不同主体在开放中赢利的机会不均衡。为此,建议建立利益均衡型的开放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对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制,真正把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到增进国民福利水平和协调国内经济利益关系上来。
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然而,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滞后于贸易、投资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议:一要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二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四要合理确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短、中、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五要适度消化外汇储备,在既考虑自身发展目标和承受能力,又充分了解国际要求与期望的前提下,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成为FDI流出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产业转移承接国逐步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但我国在资本输出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比如,一些新型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三是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