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正在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其实质就是大数据之争。
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让数据变得丰富多样,质感鲜明,显示出它的移动性、碎片化和私密性。大数据里面有商机。在这个信息庞杂、数据处理技术十分先进的时代,只要你有全新的理念,就能从一大堆数据中得出各种各样的商业推理,挖掘到丰沛的商机。
在美国的一些超市里,啤酒和尿片往往摆在相邻两个货架上。啤酒和尿片,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商品。但商家在大量数据中挖掘到这样的商业现象:在美国,有很多年轻夫妇,孩子的尿片用完后,女主人在家哄孩子,男主人去超市买尿片。买完尿布后,男主人通常会顺带拿几瓶啤酒放在购物篮中,于是啤酒和尿片就这样神奇地“撮合”到一块。
大数据似乎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但凭借统计技术把一堆看似没有关联的数据串联起来,枯燥的数据就鲜活起来。海量数据一旦形成逻辑链条,冷冰冰的数据就有了商机。
印证大数据商业魅力最经典的案例,当属美国网飞影视公司(Netflix)向全球推销的恰如西方政坛万花筒的美剧《纸牌屋》了。网飞公司通过分析3000万北美用户观看影视的习惯数据,发现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美国大导演大卫·芬奇和英剧《纸牌屋》这三个关键词在受众中存在概率较高的交集,由此预测将这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拍摄的影视将会风靡全球。果不其然,《纸牌屋》一问世,立刻火了起来,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奥巴马总统在推特上的一句“请粉丝不要剧透《纸牌屋》”,更是“火上浇油”。在网飞公司影视发行覆盖的国家,《纸牌屋》的收视率无不高居首位。
网飞公司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每天用户在Netflix网站上产生高达3000多万个行为、400万个评分、300万次搜索请求,询问剧集播放时间和设备。这些都被网飞公司转化成代码,当作内容生产的元素记录下来。大数据的商业魅力可窥一斑。
“大数据”概念引入影视产业后,为项目的投资决策、剧本撰写、演员组合、影视制作、流程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制片商基于对观众喜爱的分析,寻觅观众喜爱的演员出演相关的角色,预测、设计观众追求的剧情,甚至去预测票房价值。这些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占有的大量数据,经过一定的模型处理、逻辑推理得出的。
大数据是客户信息、渠道轨迹、营销艺术的科学整合。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已把大数据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元素,谁能拥有大数据,在市场上就占得先机。正因为如此,大数据正成为商家拼抢的商业资源,可谓得大数据者得天下。
回过头来再说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之争。
就百度而言,互联网搜索引擎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大数据应用,百度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从互联网海量数据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这一使命,百度拥有两种类型的大数据:用户搜索表征的需求数据,爬虫和阿拉丁获取的公共web数据。
阿里方面,马云宣称平台、金融和数据是阿里未来的三大战略方向。阿里设立首席数据官,并已把首席数据官陆兆禧擢升为CEO,还将移动APP数据公司友盟收入囊中。阿里拥有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这两种数据更容易挖掘出商业价值。倘若阿里旗下的淘宝网对所有在线购物的消费者作统计分析,就能得到网购的各种数据,淘宝网可用它来调整战略,商家可用它来布局仓储。
腾讯则把目光盯在与流量相伴的数据分析上,从中挖掘、分辨出用户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等,打造专属于每个人的智慧门户。腾讯拥有用户关系数据和由此产生的社交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可分析人们的生活行为,挖掘出政治、社会、文化、商业、健康等领域的信息,甚至预测未来。
但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不要以为凡是海量数据就一定会有商业价值,其实海量数据中的80%至90%都是无用的,只有10%至20%的数据才可能会产生一定价值。在此类数据库中,虽说隐藏着无数商业秘密,也孕育着很多机遇以及潜在的成功,可要将这些信息利用起来却是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大工程。处理大数据绝非安装一套系统就能唾手而得。需要使用正确的技术和工具,制定合适的政策和工作流程,物色善于使用分析法和预测分析软件的统计人才,从而打造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大数据的处理需要企业有长远眼光,舍得花血本,在数据仓库、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整合、商业智能、商业分析法和预测建模上大量投入。
著名咨询公司CorporateExecutiveBoard 在跟踪了5000
家公司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尽管分析数据并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已成全球各组织的头等大事,但真正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公司并不多见。所以,有贤达将处理大数据的工作比喻为“在一堆稻草中寻找一根针”。
当然,真能寻找到这根“针”,也许就是商业竞争的“定海神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