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的眼光打造城市建筑
2014-04-08   作者:熊志  来源:长江商报
分享到:
【字号

  4日,浙江奉化市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倒塌。同时引起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奉化市居民楼坍塌事故还在调查中,同时相关争议接踵而至,比如过渡安置和补偿标准等等,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在接下来获得妥善处理。不过,当奉化市塌楼事故将旧房质量危机提上议程时,需要及时回应并解决的,还有人们对其他诸多类似旧房质量的担忧。

  顷刻之间,化为齑粉,此次事故楼房由此被定性为“粉碎性倒塌”。除此之外,它引发巨大关注的原因还在于,一段时间以来,类似“80后”“90后”旧式居民住宅,已经多次成为房屋倒塌事故中的主角,“质量报复周期”似乎不是空穴来风。随着时间推移,一批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且质量存在瑕疵的旧式楼房都将步入“衰老期”,以前未暴露出来的质量危机将逐渐凸显。如何应对这种风险将是摆在眼前的重要难题。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些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式居民楼,还面临着责任主体追溯困难的现实。由于处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起步以及房改肇始的时间窗口,房屋的产权并不明确,由此衍生出来的不仅仅是类似于奉化市塌楼事故中的补偿标准问题,还有安全检测、维修的成本分担等问题。这批房屋恰恰又是在规范标准体系缺失的前提下建成,技术、资金、设计都有欠缺。在城市化拆迁改造中保留下来的旧式房屋中,有不少在产权与质量上存在双重瑕疵。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但这类建成于特殊时间阶段快餐式的建筑,往往只有二三十年的寿命。现在强调旧式房屋的风险防范,一定程度上是在偿还历史欠账。短期来看,在香港等地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强制验楼计划,或可为复杂的房屋质量风险预防机制的完善提供必要经验;长期来看,却还需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打造城市建筑。这是因为,塌楼事故暴露出的房屋建设标准体系缺失之外,房屋寿命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地方城市化导致的规划变更,而上述两者,都指向建筑的理念问题。

  在不少国家,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物层出不穷,比如,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则是74年。这些国家一样经历了城市的变迁,但很多经典的建筑物保留下来,而且这些带着历史沧桑感的建筑在质量上很少让人担忧。它和这些国家拒绝快餐化的城市建设,以历史的长远眼光来构建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物的历史感,对应着对质量和安全不容亵渎的缜密设计,以及对城市时间厚度和历史底蕴的追求。当然,在它背后,是明确的房屋产权意识以及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下一套优秀的建筑标准体系。

  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新的节点,以前行进的误区逐渐克服。建筑寿命普遍不长,不能说和这种误区没有关系。当下除了对旧式房屋质量的担忧外,现代化的都市缺乏历史底蕴和人文厚度的质疑同样十分强烈。城市建筑的时间长度及其安全系数,可以说都与打造城市建筑、推进城市化的历史眼光息息相关。历史的眼光意味着一种基本责任,一套完善的体系,一种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建筑理念,而建筑理念的这种坚守,带来的将不只是安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