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企改革的大幕再度拉开,混合所有制成为最热的概念之一。几乎所有的地方、所有与之相关的行业与企业、所有与改革有关的部门,都将混合所有制作为挂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体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上。
事实上,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以什么样的方式建立混合所有制,还需要依靠实践来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不是谈论谈论名词和概念就能完成的。
对混合所有制来说,在过去的改革中,已经有了积极的探索,很多企业都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结构。而且,凡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其经营活力和生机都比较强。反之,就是不成功的。这也意味着,名词和概念只是一种表象,到底是不是混合所有制,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建立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后,能否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管理,才是内容和本质。否则,就是徒有虚名。
而从目前各地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企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的目标和措施来看,更多情况下仍是在追求“眼球效应”。到底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认真去理解和思考。如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很多地方就简单地认为,只要引进民间资本就可以建立混合所有制了。从表面看,国有企业引进民间资本,确实是混合所有制的表现形式。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引进以后建立怎样的股权结构,建立混合所有制以后的企业是否具有完全的市场主体行为,政府将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会不会继续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民间投资者是否对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兴趣,国有资本能否放弃控股权,等等,都没有做出回答。仅仅有一个混合所有制概念又有什么用?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地方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可以放弃国有控股权的,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可以不参股。可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还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愿意放弃这部分权力吗?愿意做市场的配角吗?会不会在引进了战略投资以后,仍然要对企业的经营实施任免和直接管理权呢?会不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和干扰呢?
对于央企来说,门类就更多,需要探索的方法和途径也更多了。而比较棘手的是,到底哪些是能够全面放开的,哪些是可以部分放开的,又有哪些是不能放开的,迄今尚没有具体的方案和办法。
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常做常新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今天适用的不代表明天适用,明天适用的也不代表后天适用。混合所有制也是如此,只有按照市场化原则办事,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概念和内容也才能一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而不能形成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