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是近来最热的概念之一,好像不提混合所有制就会给人落伍的感觉。殊不知,混合所有制不过是一个名词,而且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将其写进决定,但具体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在过去改革中,人们已经对混合所有制有了积极探索,很多企业都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结构。而且,凡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经营活力和生机都比较强,反之不成功。这说明,名词概念只是一种表象,到底是不是混合所有制,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建立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成后能否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管理,才是内容和本质。而从目前许多人提出混合所有制目标和措施看,大多图的还是“眼球效应”。到底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理解,也没有认真去理解,更没有认真去思考。如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很多地方就简单地认为,只要引进民间资本就可以建立混合所有制了。从表面看,国有企业引进民间资本,确实是混合所有制的表现形式。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引进以后建立怎样的股权结构,建立混合所有制以后的企业是否具有完全的市场主体行为,政府将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会不会继续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民间投资者是否对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兴趣,国有资本能否放弃控股权,等等,都没有可信的答案。仅仅一个混合所有制概念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按照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地方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可以放弃国有控股权的,相当一部分还可以国有资本不参股。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还存在的情况下,它们愿意真正放权吗?愿意做市场的配角吗?即使引处了战略投资,会不会仍要控制人事权,进行直接管理呢?
而对于中央企业来说,门类就更多,需要探索的方法和途径也更多了。而比较棘手的是,到底哪些是能够全面放开的,哪些是可以部分放开的,又有哪些是不能放开的,迄今没有具体说法。即便有了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
作为一种探索,混合所有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以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但是,对政府来说,不能再就概念谈概念、就名词论名词了,而应当更多地从战略和战术的各个层面,从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思路上,对混合所有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而不能具体工作一项没做就到处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制造“眼球效应”,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多么地思维超前。
前些年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出现过不断在名词和概念上做文章的现象,如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实际上,哪个退、哪个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退、什么样的方式进,有没有坚持市场化原则。如果做到这一点了,退进就不是主要问题。混合所有制也是如此,只有按照市场化原则办事,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概念和内容也才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