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各项经济指标不理想,市场预期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回落到7.2%甚至7%。对此,有人预期货币政策可能转向适度宽松,首选项应该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此,笔者认为降准可能性几乎为零。目前整个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今年以来,一改去年底“钱荒”状况,1-3月中旬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显示出较为宽松。尽管到3月底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有所攀升,但主要原因是恰逢月底季底,基层银行为了冲刺存款任务,完成任务考核,而相互竞争资金造成的,本质上不是市场缺乏资金。
呼吁降准者的宏观经济原因是,经济指标低迷,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应该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微观经济原因是,2月新增外汇占款创下去年9 月以来新低。特别是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导致热钱流入动力减弱,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如果某一个月,或者一两个月出现外汇占款负增长,央行就必须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需要清醒的是,目前外汇占款仅仅是增速下降,绝对额度还在增加,还需要被动发行人民币基础货币。在看到人民币贬值促使热钱流出的同时,也要看到人民币贬值可能促使出口企业经营好转,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同样对被动发行基础货币压力很大。
当然,要不要“降准”,首先得看银行体系流动性紧不紧,其次看“降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从流动性上看,目前市场总体流动性相对宽松,没有“降准”的必要。从“降准”的作用看,“降准”的目的在于释放流动性促进经济增长。而根据经济学上GDP潜在产能和实际产能的关系分析,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或者超过其潜在产能,那么,实施宽松货币或者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的话,只能导致物价上涨或者产能过剩。中国目前经济虽然下行压力较大,但是,市场并不缺流动性。说明实体经济对流动性没有吸引力,也说明中国经济长期处在透支发展之中,更说明现阶段经济走势与货币宽松正相关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贸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导致物价房价暴涨,而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
同时,央行应该逐步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组合。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手段、存款准备金率三大货币市场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猛药”,一松一紧对经济杀伤力最大。
美联储已经多年没有使用过存款准备金率手段了。美联储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10%左右后,再也没有进行调整过。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率直接关系到货币创造乘数,对经济会造成强烈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已经转到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两个比较温和的手段上。
中国央行也应该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相对合理水平后,把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重点放在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手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