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参与养老金改革部分政策讨论和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改革方案确实正在做顶层设计,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主体将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职业年金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会降低,也就是说改革后不会降低相应人群的退休金。(3月30日《北京青年报》)
社保资金没有形成全国统筹、投资保值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改革拖后腿等问题,一直是社保体制难以跨越的障碍,弥补这些缺陷的直接办法就是财政补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缴纳各种保险费用,退休后的养老同样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且其养老金平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在1倍以上。有研究机构指出,在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缺乏积累,我国养老金缺口逐年放大,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而这,同样需要国家财政买单。
在财政重压下,养老金并轨改革势在必行。只是,在做顶层设计时,不能只求为财政松绑,不能仅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做利益考量,还要兼顾各地区、各人群之间的公平。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养老制度滋生出一个结果:养老金的缴纳和领取均相差悬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缴纳各种保险费用,领取的却比企业职工多;不同地区之间,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不尽相同。中国社科院在去年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其中调查显示,近四成人认为养老金不能满足生活,有36.4%的人认为自己的养老金与周围人相比不公平。
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没有统一制度,没有统一要求,机关事业单位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能力,于是其所属人员的养老金,也在自说自话、“自斟自饮”中飞速上涨。行政单位工资也许几年才涨一次,但一次能涨上千元,其退休人员涨幅也按70%同步增长;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至今连涨9年,总的涨幅却不过一千多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无形中也就越来越大。
终结退休金的巨大差异,无论从体系上、模式上还是缴费公式上,两大板块的养老保险制度就要一致。这是改革的关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主体将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那么,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主体也应由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两部分构成。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依然很少,全国参保人数仅为2000万人”。为什么会这么少?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自愿建立,就是可以不建立,这让该办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养老制度,涉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是公众期盼已久的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养老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必须终结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否则政府的财政投入不仅无法弥合分歧,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