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截至3月28日,已有6家银行发布了2013年年报。各家银行逾期贷款均呈增势,与去年相比新增660亿元。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增长较快,房地产行业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下降。
在整个经济环境都不佳、市场普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制造业出现不良贷款增加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情况,是否有文过饰非,亦即故意夸大制造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而回避或掩盖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从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情况来看,投向制造业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更是少得可怜。相反,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等却获得了太多的资金支持。
银行对制造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包括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正因为如此,当这些行业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后,就出现了不良贷款迅速上升的现象。为什么对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行业,银行仍然能够不遗余力地发放信贷资金?而对那些真正有市场前景、只是眼前的规模还比较小、盈利水平还不太高的中小企业,却很不情愿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呢?
显然,制造业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与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不无关系,与银行经营思维出现严重问题不无关系。如果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投放,也许,制造业就不会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其实,从房地产业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开发企业出现了“资金链”严重紧绷。但是,一方面,银行采取各种变通方式和手段,没有将开发企业实际已经成为不良的贷款搞到不良贷款范畴。因为,一旦这样做,不良贷款的数额就远不是现在这样了。那么,银行的业绩考核就将出现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开发企业大多贷款数量巨大,涉及的关系重大。尤其是与其他企业的相互担保,更让地方政府左右为难,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以维持开发企业不出现风险。相反,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实体企业,破产也好,关闭也罢,对金融市场、金融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也就不会出手相救了。自然,制造业比开发企业就更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了。
此外,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也已经是风声鹤唳,但是,由于有政府托底,有政府撑腰,其实际已经形成的风险和不良贷款,也就没有暴露。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就成了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了。
可见,如果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也能得到银行和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国在GDP只有美国一半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却超过美国,就是因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获得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支持太少,使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没有能够发挥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