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天前市场传出消息之后,昨日《人民日报》的文章也显示,公积金升级为住房保障银行的方案很有可能正在有关方面的酝酿和讨论之中。
这篇题为“完善住房保障是安邦固本的长远大计”的文章认为,当下完善保障房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创新住房投融资机制,而创设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创设此类机构其实已有相当基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就是可资利用的条件之一。
结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呼吁,笔者以为,这意味着承担了部分住房保障融资功能的住房公积金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具备了进一步讨论的价值。现有的住房公积金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有相对稳定的资金使用去向,但短板是缺乏更广泛的资金运用空间,以及不同地区资金富余和缺口之间不能互通有无。假如能够在一张政策性银行牌照下全盘运作,上述问题显然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从资金使用看,各地现有的住房公积金投资渠道都很有限,除部分用于购买国债和协议存款外,资金仅有向购房人发放公积金贷款一个使用渠道。而考虑到政策性主体的特征,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也一直维持在比商业贷款利率七折略低的水平,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滚动做大并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与国外通行的住房保障银行相比,这种模式无疑局限过多。仅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例,其资金除了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外,还有其他很多选择。
再从资金来源看,现有的住房公积金几乎全部来自职工和企业缴纳所得。而一个全牌照的住房保障银行无论能否吸收公众存款,起码将可以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这显然可以避免很多地方在公积金运行初期对个人账户资金运用做出诸多限制的做法。如果将各地的住房公积金进一步统一到一家银行旗下,不同地区的资金还可以互通有无,进一步发挥全盘效应。
考虑到中国的现实需求,如果成立政策性的住房保障银行,为保障房建设募集开发资金也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而这对一家全牌照的银行来说不会有任何问题,国开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已为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了大量的贷款资金支持。
总而言之,让公积金升级成为住房保障银行,是完善保障房建设大棋局中一个值得讨论和重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