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提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给银行带来诸多挑战,在最近密集发布的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中,业绩增速下滑、净息差收窄、活期存款流失等风险集中暴露。前有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之“狼”,后有互联网金融崛起之“虎”,银行业已经只剩下加快业务转型、转向多元化经营一条出路。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影响,是净息差水平不断下降,商业银行多年盈利高速增长的动力难以为继。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会迅速上升,而贷款利率则很难做到完全同步提升,银行业净息差短期内明显收窄。
其次,存款加速流失成为另一大隐忧,传统的“存款立行”经营模式变得愈发艰难。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负债端包括一般存款、同业负债和理财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同业之间的“揽存”竞争已趋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由互联网金融催热的货币基金产品,分流活期存款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再加上颇具“亲民”口碑的民营银行渐行渐近,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压力可窥一斑。
再次,利率市场化更加考验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等。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部分行业、区域的贷款风险加速暴露。
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与我国银行业定价体制建设、定价管理办法及利率定价模型应用等方面不够完善不无关系。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具体量化的贷款定价模型,更无法实现根据客户信用等级、风险、综合贡献度等因素的逐笔定价,而往往是参照同业市场竞争情况实行不同幅度的浮动利率,定价机制仍显粗放。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传统的被动式定价机制将受到挑战。尤其是一些资产规模小、风险管理能力差、客户基础薄弱的中小银行可能被迫采取激进的存贷款定价策略,导致经营成本急剧上升、出现亏损,最后甚至出现破产情况。
另外,资金成本上升、存款流失等,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风险上升。如为化解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付息成本上升的压力,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扩展一些高风险、高杠杆、高收益的业务。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影子银行”将无所遁形,在银行“降杠杆”过程中,或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压力。
未来一两年将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时间表已经明确,留给银行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这会否成为压垮某些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想要避免被压垮,商业银行可能只有加速业务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这一个选择。
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摒弃以往高速扩张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增强自身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可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这也为产品和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加快捷、高效、草根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
另一方面,需要尽快转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社会融资结构将加快由间接融资为主向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转换。未来商业银行不能仅提供单纯的信贷业务,而应成为提供包括传统信贷及结算、国际业务、债券承销、并购贷款、委托贷款、财务咨询等各类业务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