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早有种说法,对人民币汇价的看法从来都一致——升值时看法悲观,贬值时看法更悲观。那人民币汇率到底该怎么走?说实话,波动幅度加大,是人民币踏入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笔者希望能借这次暂时贬值之机厘清思路,并促使投资者赶紧调整投资节奏。
从2005年第一次汇改以来
,人民币升值不利出口、不利中国经济说法从没停过,甚至认为人民币升值是美国的强大压力加上热钱流入所致,日本泡沫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的案例为此一再被作为殷鉴提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断章取义,模糊了日元升值的真正历史过程。
不少学者都认为日元升值由1985年的广场协议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联手逼迫日元升值。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日元升值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那时一美元兑360日元,随着日本经济起飞,日元汇率1985年已升值至260。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走高,1989年至121,丰沛的热钱也带动日本股市在同年底冲高至38957的历史高点。日元在此时迎来一波20%的贬值至140,然后再由140升值至1994年的76。但同样是货币升值却带来不一样的股市走势,日股一路修正至15000点,日本经济神话也从此破灭。
人民币兑美元在1994年由4.7一次性大幅贬值至8.27后,汇价连续十多年基本不变,一直到2005年7月21日第一次汇改,人民币才开始升值,很巧合的,A股也在2005年6月见底后,开启了到2007年10月沪指冲至6124点的大牛市,这时候人民币的汇价升至7.51,股市见顶后汇价又继续上涨至6.82才因国际金融情势严峻而暂停升值步伐。从8.27到6.82,人民币年均升值幅度约4%至5%。2010年6月第二次汇改,人民币再度开启升值模式直到2013年底,每年升值幅度约在3%至4%左右。人民币虽然是每年单边升值,但企业不管是通过产能的扩充或是生产力的提升来降低单位成本,甚至可以透过汇率市场来做避险,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的确影响了部分出口企业,但长远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个去芜存菁、汰弱留强的结构性改革。
反观日元的升值过程,日元每年上下的波动幅度几乎都在两位数以上,如此剧烈的波动虽然让日本培养出了几家真正具有国际实力的大型企业,但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却是一场大灾难,也由此种下经济衰退的因子。
那么,今天的中国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有何不同呢?
先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说,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仅在50%上下,而日本在1977年就已经达到了76%,美国更是在1950年就达到了64%,一国城镇化的程度,代表未来基础建设发挥的空间,也代表经济仍有潜在增长空间。再来从人均所得的角度来说,日本在1985年人均收入就已达到了3万美元的水平,而今天的中国还不到1万美元,未来整体中国社会在消费、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说经济实力代表国力,那汇率的升值应该是伴随国力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现象。
但各方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也其来有自,中国在结束三十年以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后,经历了过度投资带来的目前钢铁、水泥等产业产能的过剩,土地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扬,更面临其他新兴国家更便宜的成本竞争,正处于旧有经济模式不可持续、新的经济动能尚未生成,经济增速放缓又暴露出过去快速发展所忽略的种种问题的困难局面中。持续低迷的A股走势就突出反映了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焦虑不安,当然,换角度看,这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前些年不少投资人因为缺乏投资经验与风险意识,将大量资金停留在国内储蓄存款上或者购买理财及信托产品。近期信托的刚性兑付频频被提起,严格来说,信托投资面向高净值以及专业人士,那种高报酬是隐含着高风险的。目前仍有不少信托产品涉矿、涉煤,在外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能否顺利兑付仍有疑虑,投资人千万不要再抱持会有政府兜底的侥幸心态。正如同这次人民币意外的贬值,幅度、速度均超过各方预期那样,这类信托市场的风险也很可能超过投资人原先的估计。
那么,面对汇市的新变化,投资人又该怎么把握人民币波动下的投资策略呢?
笔者在此提出两点意见。第一,抓紧机会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过去几年海外发达国家股市表现得可圈可点,但却有部分投资人无法跳脱人民币升值的迷思,总觉得投资海外产品将带来汇率损失,过度放大了汇率问题。从汇率变动的历史经验来看,避免汇率波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货币组合,利用一篮子货币来自然避险;第二,可以选择强势汇率、强势国家的股市、强势资产的类别投资。以目前来说,发达国家的市场态势明显优于新兴市场,英镑、美元、欧元等货币走势也都优于新兴国家货币,在全球景气持续向好的预期下,发达国家股市仍有表现空间,投资人可以择机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