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伙同各自小伙伴开银行的业务方向大致定下来了,一个是小存小贷,一个是大存小贷。
两种模式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阿里系吸收小额存款,腾讯系吸收大额存款,两者发放的都是小额贷款。
阿里搞小存小贷不奇怪,它早有经验。阿里是将自身一贯具有优势的小微商户信贷套路复制到了民营银行上。正如它和万向有那么点官腔味的表态:“持续关注和支持电商平台小微企业、网络创业者的生存与发展。”当然,阿里顺带捎上C端(个人端)做消费金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早在去年就已经酝酿C端的信用支付了。
几乎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用一句“以消费金融为特色的新型银行”来勾勒腾讯民营银行的业务轮廓。这也不难理解:微信目前月活跃用户已经3.55亿了,财付通也搭建好几年了,微信支付此前也用新年红包、打车软件、大众点评(美食团购)等关联用户的银行卡了,加上近日被暂停但吉多凶少的虚拟信用卡,腾讯在C端的消费金融肯定要有大动作。
而按照腾讯的规划,它要发展的模式是大存小贷。令笔者奇怪的是,居然是大存,门槛设得比阿里要高。在此不妨大胆假设:产业链伙伴的体量是关键。
阿里做的是平台,旗下天猫、淘宝集中了近千万体量较小的B端(公司端),无数的B端加起来直面无数的C端,是阿里的套路,但不是腾讯的。
过去半年内,腾讯先后通过现金、换股和交换资产的方式入股华南城、大众点评、嘀嘀打车、京东和搜狗。不难看出,腾讯如今的战略已经大转向——它不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了,而是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非核心资产,在契合自己的业务领域里广交友少树敌,用入股的方式把其他企业做大,壮大自己的商业帝国。
正如刘炽平日前所言:“腾讯目前现金流高达60亿美元,每年还有数十亿美元入账,我们并不急于并购,而是带着开放的态度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合作,最终分享收益。”
可以看出,腾讯产业链条上的都是盘绕着无数小玩家的大玩家,而且,加入这一链条的玩家只会越来越大。这也许不全是腾讯设置大存的原因,但一定是原因之一。
那么,设立了大存以后,腾讯怎么玩小贷?在这方面,腾讯似乎并不像阿里一样经验丰富。腾讯官方表态“微信支付可以接入金融系统,并以此为桥梁强化与其他银行的合作”给出了一定的联想空间——在起步阶段,利用微信支付开发相应产品,将其他银行的活期存款转移到自身的账户,帮助客户在银行同业间结算。这一步做好以后,再打通京东电商平台,为资源池的另一头提供消费金融贷款和理财中介服务。
不管如何,创立银行将对两家企业的其他业务产生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基于支付,两者不知道衍生出了多少赚钱的法子,总得有一个合法合规合理的壳子,把这些业务都装下,对吧?小存或大存,风雨欲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