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有一些产生价值较少的中介机构,例如银行,中国的银行共有107万亿存款。根据银行年报中数据显示,贷款和存款利息的“息差”在2.5%到3%之间的,银行从中大概赚取2.5万亿到3万亿,这部分钱占据了银行80%以上的利润。
2012年年初,权威媒体曾援引一银行行长的感叹,称“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时隔一年后,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年度论坛上痛批银行暴利,称银行变成了高速公路,坐地赚钱,即使将银行行长换成小狗,银行也照样能赚钱。如今,国内银行的息差暴利,再次曝光于众。
银行业的“发家致富”,源于庇护下的管制利率,并非凭自身超强的经营和创新能力。换言之,息差收入已成为银行闷声发财的主要因素,国内商业银行能吃到3%左右的息差,而发达国家银行的息差大概只有这个的1/10。
在成熟市场上,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是靠“吃息差”过日子,而是特别重视提高银行中介的运营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增强银行体系的竞争度。欧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银行总收入的25%以上,部分大银行甚至超过了5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例如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中间业务;巴克莱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73%;美国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多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仅占20%左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收费为特征的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已占据它们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它们存贷业务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二成上下,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等中间科技含量很高的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中间业务俨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从2012年6月央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到去年7月央行全面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再到央行最近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银行业依靠利息差“躺着就能挣钱”的好日子或将终结,利率市场化的大船,已开始悄然启航。更为重要的是,未来民间资本大量进入金融业,也开始与银行同台竞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去年9月2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在短时间内,国家工商总局已核准10家涉及银行的企业的名称,仅2012年9月一个月份,就核准了5家。
民营银行放开明显提速,这也将倒逼国内商业银行,摒弃“吃息差”的落后观念,尽快适应中国广大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从简单的存取钱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不断拓展业务,诸如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审计咨询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等。与此同时,以民间资本进军银行业为契机,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从而牢牢占据金融市场上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