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互联网金融寒风阵阵。日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称,不受存款准备金管理是余额宝获取高收益的重要原因。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的银行存款同样应受存款准备金管理,所有的金融业务都应遵循统一监管的原则。
这应该是央行官员中给出最狠建议的一位。
狠归狠,只要做到一视同仁,不仅是余额宝和天弘基金,也要包括所有货币基金,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的,还要包括所有的同业存款,如此监管便无非议。不能说一边抨击余额宝是寄生虫是吸血鬼是放大了金融风险,一边又对各商业银行利用同业存款制造影子银行的行为沉默是金。如果不能扶正余额宝,也至少可以做到一视同仁,否则只会让人从阴谋论中寻找解释,是要干掉余额宝。
仅仅是严管余额宝,尚可理解为监管需要。风险控制也好,结束无法可依的互联网金融红利也罢,金融监管就是繁文缛节多多,既然决心要闯进来,那就要接受这样的文化和规则。因此,这算不得是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痛下杀手”。但是,央行拟议中的另一件事情如果成行,那可真是“痛下杀手”了。
比将余额宝送进制度笼子更刺骨的寒风是什么?有消息称,根据央行的征求意见,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市场人士对此说得很明白,第三方支付基本没得玩儿了。确实如此。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监管,或者说是“限购”,参考的标准都可以退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了。如此不合理的“限购”,怎么也想不通是若干天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调。或许这是博弈的策略,为定稿里的最终表述留出讨价还价的空间。也就是先压价,再还价。监管应该不是这样玩儿的。再怎么监管,政府也不能直接上手,教老百姓如何花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
危机向来都是加强监管的理由。为了控制风险,为了保障安全,监管者费尽周折压缩风险的空间,同时也是在压缩创新的空间。但任何一次加强监管,其实都没有阻止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有时候,监管本身就是危机的策源地。一是因为无人监管监管者,二是因为温室型监管把问题都掩盖下来,除非永远在温室生长,否则越晚面对外面的世界,越会感到手足无措。
山雨未来,风已满楼。两位新金融双雄,阿里和腾讯,也不免开始惺惺相惜起来。昨日,马化腾在业绩会上表示,“感觉整个监管机构,大方向是支持金融创新,但是对实际创新、新生支付方式,监管当局的确需要进一步了解实际运作,比如安全是否有保障?这对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正面的过程”。稍早一日,马云则说的没有这么委婉,他直言不讳,“能够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