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由“全球最佳央行行长”周小川掌舵,央行想在风险监管、鼓励创新、控制通胀、稳定币值以及稳增长等诸多相互冲突目标都有所建树,就好比在几个鸡蛋上跳舞,别说跳的人冒汗,就是看的人也冒汗。
上周,央行紧急暂停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创新,包括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有消息称还将对第三方支付的消费及转账金额严控。若成为白纸黑字的政策,对第三方支付可谓是釜底抽薪了。
市场一如预期,哗然。刚说完要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结果一上来就要“管死”的架势。那个一路笑看余额宝崛起,一路容忍第三方支付在自己眼皮底下壮大,一路对金融创新抱以改革视角的央行,怎么突然没那么改革范儿了?
最近有一个揶揄央行的段子,说的是工妃、农妃、中妃、建妃以及招嫔、兴嫔等向“央妈”哭诉,宝常在和微贵人得寸进尺,以前也就忍了,现在都欺负到银联娘娘头上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是存在的,娘娘的枕边风也是存在的,舞还得小心跳,踩碎哪个鸡蛋都不是央行乐见的。央行的金融改革,如果完全是以市场为量尺,那就是市场太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
即使是被津津乐道的市场改革,央行也不得不借助不语外人的手段。自昨日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汇率市场化再迈一步。此举将使汇率更有弹性,减少投机。同时,更大幅度的汇率走廊,也倒逼投资者和企业建立风险意识。如果说以前是在澡盆里嬉水,现在及以后就得在江河湖海里搏浪了。
此举提高了市场的话语权,不过在此之前,央行做了一件不那么市场化的事情。前段时间人民币突然一改单边升值态势,开始连续大幅贬值。我们相信它是,但是我们不能确认它是,它很有可能就是央行出手干预的结果。这打击了套利交易的投机者,给汇改铺垫了良好氛围,但手段却是市场所诟病的“常态干预”。这本身也是改革的对象。
央行喜欢突然袭击,这一点也充满了中国式得意。央行应该谆谆诱导市场的预期,而不是在市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陡然出招。改革不能强调隐蔽性,在重大决策前应充分逐步释放预期,以减震政策落地时的市场冲击。稍早前的汇率市场应如此,更早前的“钱荒”应如此。
即使是最具市场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也无法得心应手。地方政府和国企对利率毫无弹性,使得央行确定利率上限、建立利率走廊的努力屡屡被打折扣。于是,在“钱荒”面前,SLF(常备借贷便利)作为非常规手段登场。SLF对缓解“钱荒”有效,代价是利率不通过市场定价,而是根据调控需要确定。SLF越是有效,越是感觉央行在拆自己的台。有点向计划手段折返跑的意味,那Shibor(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怎么办?这又是央行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