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一种新的规律:经济环比增速经常在
4-7月间触底,而后在下半年出现反弹之后再度回落。该模式背后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今年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或许由以下三个因素引起:
一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周期呈现出了类似走势,而近年来中国与全球其它经济性的周期共振也加强了。这不仅反映在高盛全球领先指标(GLI)和中国环比工业增加值之间的相关度提高,而且其领先及滞后期也有所缩短。
中外同步性加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决策层不愿像从前那样激进地调整周期性需求管理工具,加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第一个因素意味着即便政策有所放松,政府也会出手更加谨慎,再推类似
4 万亿那种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大为降低。第二个因素意味着中国经济状况对于外部需求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而不再是之前那种相对单向的关系。
二是中国数据和政策日程的特殊因素。在过去,中国下半年工业增加值的反弹似乎都是紧跟着当年7-9
月期间的政策放松。其原因在于,虽然年初时经常出现经济放缓迹象,但是数据噪音偏大,决策者可能会等待更多数据发布以确认放缓走势。对于中国经济数据来说,除了众所周知的春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数据噪音来自
3 月份的实体经济数据,近年来 3 月份实体经济数据往往表现得相对强劲。这意味着,如果一季度整体疲软但3
月份出现反弹迹象,那么决策层可能会选择等待更多数据出炉。这种情况往往使得决策意见在7
月份(即获得二季度数据之后)才能达成。不过,这种安排也并非绝对,有时候决策层也会提早做出决定。举例来说,去年决策层在6
月底就开始发布政策措施。这其中的一个因素在于是否有明确迹象显示 GDP同比增速可能达不到目标,我们认为在 2013年二季度和
2012年三季度时这一因素起到了作用。2013二季度 GDP同比增幅为 7.5%,而 2012三季度为
7.4%。因为,正式GDP目标虽然是年度基准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也被当作为季度 GDP同比增速的下限。
政策放松通常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它受益于流动性放松。但这种放松通常没有持续较长时间。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反弹的迹象变得明显,政府经常会逆转放松政策。现行策略可以被形容为“挤牙膏”,也就是说需要多少挤多少、不会一下都挤出来,这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在的决策者更倾向于在看到经济走强的迹象后恢复偏紧的政策立场。
我们认为,反腐败是造成近期经济季节性模式的另一个原因,此举给内需增长带来了显著压力。反腐倡廉活动的影响在年初最为明显,也是去年年初经济放缓的原因之一。在去年年初,GLI
和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了近年来的唯一一次明显背离。一季度历来是中国的消费季节,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圣诞购物季。此外,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也往往按照日历年做出规划,这意味着计划调整的影响往往在年初显现。而且多数建筑施工项目都会在二季度重新动工,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反腐倡廉活动是在
2012年底发起的,但是它的影响直到 2013年初才有所显现,而且反腐力度在 2013年年底加强。我们预计其影响会在 2014年初数据中更明显。
今年前景会如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自
2013年四季度以来有所放缓。我们认为尽管一季度比较基数偏低,但仍存在一季度同比增速低于7.5%的风险。如果一季度增速真的降至
7.5%或以下,那么全年增长不及目标、甚至不及倾向于鹰派的楼继伟部长所提及的 7.2%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为下半年时的比较基数要高得多。
反腐力度加大、货币政策立场紧缩以及外需弱于预期是最近经济疲软的原因所在。
我们预计反腐行动将继续对内需增长造成压力,但其力度不会进一步加强,其对经济的拖累将有所降低,从而为更稳定的环比增长奠定基础。我们预计,二季度全球需求环比小幅走软,尤其受到日本的影响。下半年时全球其他地区环比增速将上升,这可能也意味着中国出口将实现更强劲增长。
在迹象表明增长放缓且通胀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已经开始微调此前严格的政策立场,利率和汇率双双下降,对信贷的控制也略有松动。这一可能变化的转折点似乎在今年初,这一放松可能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一定支撑,尽管其影响存在短暂滞后。若无更强劲的外需支持,当前货币政策放松的幅度尚不足以推动经济明显反弹。我们认为,如果增长继续放缓,可能的政策前景是政府仍以谨慎克制的方式进一步小幅放松。
潜在的放松措施可能包括对基建等领域的支持。但是,目前尚无迹象显示政府准备要推行这些措施,特别是在一季度数据于4月份发布之前。即使决策当局认为增长过度放缓,政策制定仍有一些问题:比如,三中全会公报宣布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可能使某些政策举措推行的难度较从前加大,因为它们从理论上和三中全会的精神相悖。特别要提到的是,发改委已将工作重心从周期性管理和项目审批转向简政放权。虽然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无事可做——支持城镇开发、铁路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仍是切实方案,但这的确表明和过去相比,政府在做什么和做多少的问题上面临更大制约。
另一个问题是决策层不希望被公众认为在推行“刺激”计划。我们认为这正是为什么近几周人民银行虽然在行动上较此前的强硬姿态有所软化、但在指令中依然措辞不变的原因。即便未来市场急需更多流动性供应(我们认为这不是目前的状况),下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仍大大低于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其它工具的可能性,因为前者会传递出很强的货币放松信号。今年可能进行的政策调整或许会在幅度上比过去更加有限、在信号上更显模糊。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一季度可能已经见底,尽管二季度增长可能依然疲软。下半年在全球增长潜在复苏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预计环比增速的反弹可能更加显著。我们预计2014年GDP增速仍有望接近政府
7.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