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额宝不宜过度吹捧或打击
2014-03-05   作者:周武英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余额宝推出半年左右,在销售额上就占据了目前国内货币基金市场规模的近半壁江山,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对其各种评价铺天盖地。抨击之声认为它推高资金成本,是银行的吸血鬼,或是它有各种套利行为,赞美之声则认为它功劳不小,即提供给老百姓较高回报,又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笔者认为,余额宝只不过是传统金融和电子商务模式嫁接成功的一个案例。作为一款产品,它也同样面对投资者的选择,不宜对其过分打击,或者过分吹捧,或者大棒胡萝卜一起上。
    关注投资产品的人不难看出,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从产品设计上并不复杂。余额宝类似一款T+0的货币基金,和货币基金实际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货币基金的收益一般都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余额宝也不例外。在收益计算时间上,它和货币基金也十分相似,购入当天不计算收益。余额宝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也并非其优于其它货币基金的地方。货币基金早就可以在网上交易,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也大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申赎。此外,银行代销理财产品比余额宝还多了柜台这种渠道。此外,许多货币基金并不存在银行理财产品五万、十万的门槛,也十分亲民。
    但是余额宝一举成名,销售迅速突破,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它在综合了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的同时,有比货币基金更为便利的支付功能。在一定金额范围内,它可以随时申赎,支取使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借助了支付宝这样一个有着广泛客户基础的平台。支付宝可以绑定多个银行帐户,其实也就集中了各个银行的客户资源。淘宝网购族还包括许多缺乏理财常识的老百姓,因此,支付宝的客户基础是很广泛的。此外,它比其它理财产品多了些噱头,如每天可以看到账户增值情况。对余额宝做出很大贡献的另一点,是借着大家对银行高收入的不满,炒作出余额宝亲民,给老百姓更多利益的概念。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它推出时流动性并不宽裕,造成了收益高的印象。
    长期来看,余额宝将面临和其他货币基金同样的问题。从收益上看,和其他货币基金比较,余额宝的收益并不是最高的,而且这种高收益并不是固定的,将随资金市场面的宽松或紧张而变动。因此,这也不是余额宝最为有优势的地方。不少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已经实现了T+0赎回,资金最快1分钟到账。部分账户还突破了工作日和交易时间的限制,实现了七天24小时实时货币基金取现,基本解决了货币基金随时变现的流动性问题。因此,未来真正支持余额宝的恐怕还是他庞大的基本不需要投入成本的淘宝用户基础还有合适的资金面。网购深入人心的年代,嫁接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又使得余额宝暂时不需要担心其生存空间。
    把余额宝的受欢迎和其他投资品简单相比也是不太合适的。比如,余额宝的客户群是支付宝用户,而支付宝用户基本都是淘宝用户,淘宝则是运作多年的电子商务成功模式。这里的客户不一定了解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知识,他们很多根本就不投资股票或其他理财产品。相反,股市或其他理财产品的用户也未必会去使用支付宝。很难从用户规模上简单去评定谁优谁劣。
    至于余额宝推动了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道理。银行放贷赚的是息差,协议存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放贷资金的成本,这是一个事实。由于这部分成本的提高,可能使得息差减少,也是不可否认的。只是余额宝没有违规去提高资金成本,它所做的一切目前还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所以从这点看,没有理由去攻击它。当然金融界完全可以也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风险监管,调整自己的政策,这是对自身安全和用户利益的保护,难以阴谋论来论处。银行不能既讨好存款者,又讨好借款者。当然,这有可能会缩小余额宝的获利空间,从而影响余额宝投资者的积极性。但如此影响的不仅是余额宝。另一方面,为了健康发展,余额宝也不可能一味讨好投资者,如果出现亏损运作,离退出也就不远了。
    笔者认为,余额宝一下子火起来,难免引发各种关注,不过最好还是还其本来面目,给投资者一个清楚的交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周小川:不会取缔余额宝 将完善监管 2014-03-04
· 马蔚华委员:利率市场化将降低余额宝收益 2014-03-04
· 高收益难续 余额宝“破六” 2014-03-04
· 招商银行原行长评余额宝: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意义 2014-03-03
· 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年内首次跌破6% 2014-03-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