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雾霾”的消息最近铺天盖地,有一条新闻格外引人关注:25日河北《燕赵都市报》报道石家庄市普通居民状告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诉求不仅是要被告依法履行治理大气污染的职责,还就大气污染对其造成的经常咳嗽、购买空气净化器等损失提出由被告来进行赔偿。
由于不满意空气质量,起诉方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去战胜雾霾——促使有关方面加大治理力度,让空气质量回归合理,显然这已经吹响了“雾霾战争”的另一种号角。
尽管国内已经针对雾霾天气发起了多种“战争”,比如说“政策战”——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出台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再比如说“资金战”——中央财政将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等。但这些治理措施的进展、效果还有待观察。何况,宏大的治理计划仍解决不了当前的“燃眉之急”。
环保部25日通报,截至24日,我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京津冀18个城市重度污染。25日,中央气象台再发霾橙色预警:北方多省有重度霾。这说明,到目前治理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有必要在原有治理计划基础上再加码。而要想治理加码,不仅需要政府自觉,也需要公民“倒逼”。
石家庄居民起诉当地环保局,就是公民“倒逼”治理加码的手段之一:有第一例公民因空气污染起诉环保部门,就会有第二例第三例甚至更多的公民向雾霾“宣战”,这将会给有关方面形成一种新的压力——有关方面不仅要面对法律诉讼,而且还要面对法律诉讼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尽管作为全国首例因空气污染起诉环保部门案件,起诉者的法律意识和勇气值得肯定,但坦率说结果不太乐观,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方面(比如说损失谁来认定、怎么认定)目前还不明确,很难审理。另一方面虽然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法院接收了他的诉讼材料,但最终是否受理仍是个问号,毕竟这起案件影响较大。
在笔者看来,不管法院是否受理这起案件,或者审理结果如何,就起诉环保局本身而言,已有很多积极意义,比如,能唤醒更多公民拿起法律武器发起“雾霾战争”,给有关决策部门和环保部门增加了新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有关方面将面临“是否法治政府”的质疑和拷问,必然有利于应对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