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银行和小米的联姻,因北京银行副行长赵瑞安提前两日公告买入公司股票而引发外界质疑。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赵瑞安脱不了瓜田李下的嫌疑,以至于闹到沸沸扬扬。记者对这位目前兼任北京银行金融市场总监的赵瑞安副行长并不陌生,故很有兴趣从他的角度来揣测一下此事。
首先抛开其他一切因素不论,赵瑞安在北京银行长期分管金融市场业务,而根据该行此后的澄清公告,与小米合作事项是由总行零售部牵头负责。后续披露的合作事项也证实,两家的合作范围没有超出零售银行业务的范畴,如移动支付、产品定制、渠道拓展等。除细节尚不明确的“金贷宝”外,北京银行和小米的合作无非三件事——近场支付、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小米成为北京银行的贵宾客户。
这样的交叉,跟金融市场业务基本没有关系。在同业之间,类似的合作也早就多到两只手数不过来,两年前招行就与HTC推出了手机钱包,后来更是拿下了三星、苹果等诸多一线品牌。
而据记者了解,期间非但招行零售银行总部之外其他部门没有介入,甚至一度连二级市场都对该消息不买账——招行股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跌不涨。如果赵瑞安真是投资精明眼,不但对业务潜力熟悉,且对二级市场案例烂熟于心,那他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不增持北京银行股票才对。
如果赵瑞安对零售银行业务更熟悉一些,就近场支付和渠道合作这样的实质内容而言,他更应该抛售而不是买进股票。
以记者的了解,近场支付现有最大的意义只是满足部分客户的便捷支付需求,避免因产品线出现缺口而流失客户。如果简单从成本核算角度看,这其实是个不择不扣的赔钱买卖——产品开发需要投入、发行非接触式芯片卡需要成本、与手机产商合作需要资源互换,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年轻消费人群的一时跟风。所以在最早尝试这个业务的商业银行中,近场支付最终成了鸡肋——取消是不可能的,指望它赚钱也没门。
而从渠道合作来讲,小米手机所拥有的最大优势是3000万现有用户和到今年底可能有的7000万手机用户。北京银行从中切入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客户接触面。这个前景看起来非常美好,但问题是,小米的手机用户从银行角度看究竟有多大的意义?银行的“嫌贫爱富”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家银行的零售业务都在争抢“高端”客户。原因很简单,因为低净值客户从商业角度看,价值较低。
退一步讲,即便小米手机成为高净值客户的新宠,但在这个产品生命周期越拉越短的时代,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稳定才是客户具备开发价值的基本前提,记者不相信北京银行会跟小米玩到底。
说这么多,无非一句话:如果我是赵瑞安,对零售银行业务精熟,就不会为此事买自家股票。当然,这不代表赵瑞安本人态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